應對人口老齡化,湖北宜昌市歷經十年探索,成功引入國際經驗與資金,打造出普惠型養老服務新范式。近日,“湖北宜昌社區養老綜合體示范基地”在西陵區尚書巷社區揭牌,亞洲開發銀行東亞局局長一行到場見證,標志著該市融合國際視野與本土創新的養老模式取得重要成果。
圖為宜昌社區養老綜合體示范基地揭牌。瞿志偉 攝
經過三年談判,宜昌養老項目成功引入亞洲開發銀行2億美元貸款,撬動總投資達26.6億元人民幣,開創國內養老領域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的先河。項目構建起“國際金融貸款+地方政府投資+民營社會資本”的三級融資階梯。同時,宜昌市政府與亞行開展技術合作,將國際先進養老理念與管理經驗本土化,并創新采用“公建民營”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共同發展康養產業。
據介紹,項目的核心創新在于系統性構建了完整的“機構-社區-居家”三級養老服務網絡:2家大型養老機構提供專業照護;13個社區服務中心覆蓋日常生活需求;1家失智護理院、2家老年病醫院保障醫養結合;智慧平臺延伸居家服務,形成15分鐘服務圈。
“我們打破了傳統養老服務的碎片化。”項目負責人介紹,通過政府協調建立的統一數字化平臺,社區老人的健康信息與康養機構深度融合,實現了服務資源的無縫對接與按需切換。
新揭牌的尚書巷社區養老綜合體示范基地,是宜昌打造“15分鐘全覆蓋”養老服務圈的縮影。在2.54萬平方米的智慧空間內,醫療與托養床位互補,智慧養老與數字化管理深度融合。宜昌市科學評估后,在城區129個社區中選取13個社區率先打造服務圈,覆蓋80%城區老年人口。
“走過來只要十分鐘,比去醫院方便多了,”正在申請理療的張奶奶說。數據顯示,這些社區站點日均服務老人超2000人次,健康監測和日間照料最受青睞。社會資本方負責人王忠安表示,選址老城核心區的優勢正是“位置便利”,切實方便老人。
“普惠不等于低質量,”項目負責人強調,項目采用政府建基礎設施、專業機構運營的模式,在保障服務質量前提下,將床位費、護理費和生活費總額控制在每月3000至5000元,處于當地居民可接受水平。
圖為亞洲開發銀行東亞局局長穆罕默德(右一)與宜昌市政府副市長張瓊(左二)座談。瞿志偉 攝
針對養老人才短缺,項目配套建設了養老護理員實訓基地,并與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合作設立與國際接軌的專業護理學院,持續培養具備國際資質的人才。亞行東亞局局長穆罕默德評價:“宜昌項目展示了國際經驗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范例,值得推廣。”
據悉,包含19個子項目的亞行貸款宜昌養老項目,目前已有7個運營、9個完工,全部建成后將新增養老床位4226張,將有效緩解當地養老壓力。(劉兆奎、李中洋、李亞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