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村、幾間房、十幾個人,組成最小的工坊;積少成多,600多家大小工坊托起了全縣1.2萬名群眾、3.35億元的年增收額,且看莒南縣——共富工坊的“小愿景”和“大藍圖”
瑯琊新聞網訊 暑熱連天,在涼爽的共富工坊里干活,已成為當下莒南農村群眾的避暑好選擇,最重要的是在這里還能掙錢。
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征程中,共富工坊已成為莒南縣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力量。路徑由近及遠、項目可大可小、建設內擴外引,共富工坊得以在全縣遍地開花,實現了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村集體就近增收、農村產業激發活力,共富圖景正在悄然展開。
工坊雖小,能辦“大事”。日前,記者在莒南縣采訪共富工坊時,看到了這一“小”行動激蕩起了鄉村振興“大”藍圖。
花開見果:
“每月多收了兩三千元”
“我以前想,要是1個月能賺1000多元,那我就啥也不愁了。”在莒南縣洙邊鎮,因生病不能打工、種地的村民趙紅,不想一直過“光花錢不掙錢”的日子。
著眼推動農民持續增收和提升鄉村發展質量,莒南縣整合資源要素,因地制宜發展起了“共富工坊”,搭建起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平臺,真正讓群眾有活干、有錢賺,在共同富裕路上“不掉隊、趕上來”。
在洙邊鎮環河崖村共富工坊里,十幾個工位上坐滿了人,大家埋頭縫制、鎖邊、加工,干得熱火朝天。趙紅就坐在最南邊的位置上,認真縫制一個漢堡包玩具。
“她(趙紅)手慢,現在一個月也能掙2000多元,大家月平均工資都在2500元以上。”洙邊鎮黨委副書記王海燕介紹,該鎮成立“合富公司”,組織管理20多個共富工坊,“這樣可以承接大訂單、急單,解決了小工坊的訂單來源難題,可以吸納更多群眾來做工。”趙紅就是這樣有了自己的收入。
洙邊鎮還專門編制《黨建引領共富工坊建設操作手冊》,重點布局來料加工、手工制作、電商直播、農旅融合四種類型“共富工坊”,現已建成共富工坊70個,1000多名當地群眾成了產業工人。
“春天去采茶,秋天做豆腐皮,平時就來工坊干活掙錢。”村民汝秀敏干活麻利,幾分鐘就縫好一件馬甲對襟。省紀委監委派駐環湖凈埠村第一書記孫寬亮介紹,工坊按件計酬,想多干就多干,想干啥活就干啥活,家里有事晚來早走也行。“她縫馬甲的這道工序,工費就是一件0.3元,一天能做400多件。”
在共富工坊的建設過程中,莒南縣廣泛吸收基層黨組織的意見,推動集體組織經營與個人自主經營有機結合,大力支持“三青”“四雁”人才帶頭或參與建設共富工坊,提升了共富工坊的建設效益和水平。
筵賓鎮略莊村丞溪服裝加工共富工坊就是由鴻雁人才李芳芳創辦的。“這個工坊是去年11月投產的,有70多名工人,其他加工點還有30多名工人。”李芳芳介紹,因為工坊管理好,來自歐美的訂單全年不斷,今年外貿訂單達到3000萬元。
工坊里,37歲的女工姜暖暖正在用縫紉機給夾克上前立襟、壓袖口,這兩道工序對工人技術水平要求較高。“我上個月工資是6000多元,最高拿過9600元。”姜暖暖說,“工人平均每個月都得5000多元。”李芳芳告訴記者,她們工坊按件計酬、多勞多得,是附近工資最高的。
近年來,莒南縣大力推動共富工坊建設,以鎮街為單位,結合各自產業基礎、優勢資源等實際情況,引導各村因地制宜、分類推進,集中對接招引來料加工、手工制作等增收項目,力爭實現“廠房式、車間式、居家式”共富工坊行政村全覆蓋。
共富工坊的擴散推進,為農村閑散勞動力,尤其是中老年婦女和因照顧家庭無法外出務工的人員,提供了大量家門口就業的機會,群眾快速增收成效顯著。
截至目前,全縣共有共富工坊653個,227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0.8%;工坊總用工1.2萬人,帶動從業者月均增收2351元,年可為群眾直接增收3.35億元,共富成果實實在在。
“坊”外效應:產業興才是硬道理
“我們今年建的共富工坊,能為全村十幾家磨具企業提供電商直播、包裝物流等方面的服務,切實提高了產品附加值,還拉長了產業鏈條。”談起共富工坊,大店鎮莊家灘井村黨支部書記莊緒祥滔滔不絕。
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尤其是當前經濟形勢下,群眾就業機會少、基層治理難等實際問題,讓各級黨委政府面臨諸多新挑戰。以共富工坊建設為抓手,莒南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不僅為村集體經濟注入新活力,還集聚企業、產業資源,提升農村整體競爭力。
在莊家灘井村共富工坊,一堆堆打包好的包裹,已經貼上物流單,等待快遞公司上門。“這邊是國內物流區,貨物發到國內;那邊是外貿物流區,都是發往歐美和俄羅斯的海外訂單。”市應急局派駐該村第一書記馮仁博介紹,共富工坊專門從事包裝物流服務,年包裝發貨量能達到120萬件,吸納用工30多名。
作為傳統磨料磨具加工村,莊家灘井村有十幾家磨具企業。“我們這兩年不斷研發新產品,并做起了跨境電商,外貿訂單今年預計能達到2000萬元。”山東天鵬磨具廠經理莊新東告訴記者,貨架上那一排粉紅、淺綠、天藍等色彩奪目的金剛砂磨具,都是出口的“主力軍”。“新業務拓展了,公司亟需更大的倉儲和物流空間。”
在這種背景下,莊家灘井村共富工坊迅速成立。“我們跟天鵬、金獅王兩家企業合作,開發村里的閑置用地,再加上第一書記的資金,建設了共富工坊,解決了企業的用地和物流需求。”莊緒祥介紹,僅這兩家企業的租金和分紅,每年就可為村集體增收8萬元。
“我們還可以為村里其他企業提供同樣的包裝、物流服務,最近還開發了電商直播業務,增強了‘大店磨具’這一地域品牌的知名度。”馮仁博說,工坊業務主要是物流發貨,為了延伸產業鏈條,又新增了產品包裝及電商直播等內容。現在,該村磨具實現了從生產、包裝再到定制、帶貨、銷售、物流等全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
鄉村謀共富,既要富民,亦要強村。該縣基層黨組織通過提供場地、自我經營、入股分紅或介紹訂單等方式,為村集體注入發展新活力。據統計,縣內208個共富工坊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532.5萬元,村均增收2.6萬元。
與此同時,共富工坊涵蓋食品農產品、服飾、編制、工藝品等多個領域。隨著工坊的不斷推進,相關企業和產業資源開始向農村集聚,形成了上下游產業鏈,并帶動了相關種植、運輸、包裝、銷售等產業發展,極大地提升了農村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發展蝶變:
由小到大的“升級”之路
“今年以來,全縣各鎮街共新建共富工坊176個,占現有總數的27%。”莒南縣委副書記馬其超告訴記者,共富工坊的建設初衷是為了促進群眾快速增收,要持續深化下去,需要在勞務合作、孵化企業、項目招引等方面重點發力,助力共富工坊在區域內形成循環、實現升級。
在相溝鎮王莊村今年4月投產的共富工坊里,十幾名員工正在生產線上進行流水作業。“我們現在還有兩條生產線即將進行試生產。公司不缺訂單,但是用工方面還比較欠缺。”臨沂科達智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袁程柯介紹,公司產品是專供海爾、奧克斯等國內家電企業的電磁元器件。“如果工坊員工達到40人以上,現有生產線就可以滿線運營,年可實現產值2000萬元、利稅50萬元。”袁程柯說,員工月工資都在3000元以上。
如何打通農村閑置勞動力資源和共富工坊用工需求之間的通道?下一步,莒南縣將充分調動發揮基層黨支部的組織優勢和協調服務作用,通過發展村黨組織領辦勞務合作社,為共富工坊提供更多勞動力,也讓更多村民跟著黨支部有活干、有錢賺。同時,也會開展相關技能培訓,提升工坊從業人員技能水平,引導工坊增加技術崗位供給。
成為中小企業的“孵化器”,也是共富工坊的關鍵目標之一。大店鎮車峪村的超越制帽共富工坊,當前就面臨場地不足的問題。這個共富工坊幾經搬遷,規模一再擴大,目前可年產棒球帽300余萬個。“這里營商環境好,企業發展速度很快。我們計劃在這里建廠房,把‘小工坊’做成‘大企業’。”公司負責人邱成林說。
當下,莒南縣正規劃出臺相關措施,對現有的共富工坊進行分類扶持、梯次培育,大致按照初創型、成長型、成熟型三種類型,開展精準扶持,優化配套服務,重點支持成熟的共富工坊升級轉企、成熟的企業升規納統。
“對于共富工坊,我們要在扶優扶強中做大規模、在優化布局中提升層次、在鏈式發展中構建鏈條,不但確保穩定發展,更要實現蝶變升級,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大局中成為關鍵力量。”馬其超說。
從增加群眾收入的“小愿景”,到描繪共富“大藍圖”,共富工坊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正在為莒南縣不斷注入可持續發展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