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牛紀偉、王炳坤、鄒明仲、李宇佳
車間里不見人影,只有機械臂在搬、運、鉚、焊;工廠內AGV無人車來來往往,配合自動生產線每10秒“誕生”一臺冰箱;煉鐵高爐前沒有了身穿隔熱服的工人,透過屏幕就能看到上千攝氏度的爐膛火焰……這不是科幻作品中的場景,而是遼寧工廠正在悄然發生的變化。
當前,數字浪潮席卷全球,作為“共和國工業長子”,遼寧以數字化網絡的全要素、全供應鏈、全價值鏈互聯,智能化制造的新技術、新場景、新空間應用,正讓千行百業走出傳統模式,煥發全新光彩。
一批數字設施夯實基礎,一批“黑燈工廠”建成運營,一批服務企業表現活躍,一批未來產業悄然布局……翻開遼寧的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成績單,不僅有“老字號”的改造升級,還有“新字號”的培育壯大。
9月5日至8日,2025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在遼寧沈陽舉行。從探討工業互聯的技術迭代,到探索產業生態的全新重構,遼寧制造正用“數”賦能,以“智”驅動,在轉型路上加速前行。
數字賦能,傳統制造提質增效
在鞍鋼股份冷軋廠涂鍍分廠彩涂工區,車間內即使關掉燈光,生產線依然能夠精準作業。智能天車在空中滑動,無人搬運車有序穿梭,多軸機械臂以毫米級精度貼標簽、粘膠帶、上套筒。一卷卷鋼板在流水線上自主“行走”,仿佛自己長了一雙眼睛。
“有了這座‘黑燈工廠’,鋼鐵制造正從‘體力勞動’變成‘數據驅動’。”涂鍍分廠廠長鄭昊說,鞍鋼集團在這里部署了智能運輸機器人、無人天車系統和集中控制中心,實現了從原材料入場,到成品出庫的全流程無人化運行。“過去一個班次工人要走近三萬步,如今兩條產線僅需7人操作,成本降低10%,生產效率反而提高了20%。”
作為新中國工業搖籃,遼寧工業基礎雄厚,鋼鐵、石化、裝備制造等產業在全國的地位舉足輕重。面對網絡化、數字化浪潮,遼寧加大企業數字化改造力度,提高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加快實現業務、數據和設備“上云”“上平臺”;開展智能化改造升級……遼寧省工信廳廳長胡異沖說,得益于數字賦能,作為“老字號”的遼寧傳統制造業提質升級,正在觸網騰飛。
在沈鼓集團的智慧大屏上,每條生產線的實時狀態,設備運行情況、訂單進度等一目了然。通過數字化改造,這家老企業的生產車間不斷向數字化轉型,人、機、料等生產數據線上管控,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大幅提升。葉輪等核心部件加工效率提升28%,每年節約圖紙190余萬張。
不僅是生產環節的應用,工業互聯網還在遼寧制造的“研產供銷服”全鏈條延伸,形成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典型應用模式。
沈陽海爾冰箱工廠的生產車間內,空中物流線與地面裝配線立體交織,每隔10秒,就有一臺冰箱下線。“智能化生產線節約了50%的人力,產出的冰箱質量可靠,深受市場歡迎。”沈陽海爾電冰箱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經理田浩說,“這條生產線還實現了用戶、產品、機器、生產線之間的實時互聯,用戶在家就能定制冰箱,下單后工廠自動生產。”
搶抓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機遇,遼寧“點”“線”“面”三維發力。在“點”上,做好單個企業的數字化改造,全省數字化生產設備聯網率達50.8%,已累計建設469個省級數字化車間、238家先進級智能工廠,8家企業獲評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在“線”上,加強產業鏈協同升級,全省網絡化協同企業占比達42.3%,在華晨寶馬、特變電工等鏈主企業帶動下,多條供應鏈協同增效;在“面”上,104個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8萬家企業,覆蓋22個重點產業集群,推動構建起共生共榮的數字生態。
“這些數字背后,不僅是遼寧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堅實腳印,更是一個傳統工業省份發展范式的深刻變革。”遼寧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潘宏說,通過數字賦能,傳統制造正逐步告別高能耗、高人力依賴的傳統模式,轉向數據驅動、網絡協同的靈動路徑。
由“硬”到“軟”,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在全國裝備制造業數字供應鏈平臺沈陽服務中心,一場場“工業相親”正在上演:沈陽一家小型零部件廠上傳了自家產品的3D模型,很快,系統就為它匹配到了僅隔20公里的一家大型制造企業。
“這個平臺就像‘工業淘寶’,通過智能算法,能夠精準分析企業的設備能力、工藝特長和質量水平,實現制造資源的撮合交易和最優配置。”負責運營沈陽服務中心的沈陽梵天工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春偉說,遼寧數百家本地企業實現“聯姻”,設計周期縮短30%,獲客成本降低40%,“平臺為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工業互聯不僅讓“老字號”煥新,也讓“新字號”生長。在為傳統產業提供配套服務過程中,遼寧一批數字化的新技術、網絡化的新模式蓬勃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不斷壯大,推動全省產業結構從“硬制造”向“軟服務”轉型。
大連信華信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深耕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領域多年,不僅為本地裝備制造企業量身打造智能生產管理系統,而且幫助企業將生產數據轉化為可優化的運營策略。近年來,公司將業務觸角延伸至全球,為海外客戶提供定制化的數字解決方案。
公司研究院院長孫偉宏說,從為船舶制造企業開發供應鏈協同平臺,實現零部件采購、生產進度、交付周期的全流程可視化管理,到為能源企業搭建能耗監測系統,助力傳統高耗能行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信華信的實踐詮釋了遼寧軟件企業從“技術跟隨”到“價值創造”的轉變。
傳統制造為數字技術提供了豐富應用場景,而遼寧的數字經濟也已跳出傳統產業,不斷擴大服務半徑。
在沈陽國際軟件園,沈陽美行科技有限公司會議室大屏幕上,跳動著來自各大停車場的實時車流數據。依托智慧停車系統,美行科技盤活了城市停車資源,城市出行變得智慧可控。不遠處的遼寧向日葵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人員正用軟件系統和智能算法,給一所高校新學期的課程安排、教室利用、管理考核等進行“排班”。
“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讓園區步入增長的快車道。”沈陽國際軟件園產業服務集團副總經理李輝介紹,目前,園區共落戶1740家科技企業,其中中國軟件百強企業有23家,上市公司及子公司121家,4萬余名數字人才在此工作,2024年創造總產值約650億元,從2017年至2024年,園區連續8年獲“中國最具活力軟件園”稱號。
2025年上半年,遼寧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潘宏認為,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的興起,將與遼寧實體經濟形成互補和互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錨定“智造”,未來產業加快布局
今年6月,遼寧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遼寧省促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圍繞打造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和融合應用新高地,規劃培育300家以上人工智能規模以上企業、5家以上行業龍頭企業和8個人工智能融合發展產業集群的目標,吹響了人工智能深度賦能千行百業的號角。
當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交匯,遼寧全面實施“人工智能+”戰略,加速布局未來產業“新賽道”,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在沈陽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一家家高科技企業不再單打獨斗,而是聯手攻克技術難題:華晨寶馬測試車上的激光雷達敏銳掃描周圍環境,東軟睿馳工程師專注調試車路協同系統,華為車聯網解決方案讓車輛與城市基礎設施實時對話……目前,示范區已開通超50公里的智能網聯測試道路,部署5G基站、路側感知設備和邊緣計算單元等全套基礎設施,為技術創新提供貼近產業實際的試驗場。
作為汽車產業重要集聚區,沈陽擁有華晨寶馬等整車制造工廠和大量配套企業,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為智能駕駛等技術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翔表示,寶馬在中國擁有約460家本土供應商,正圍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與中方伙伴深化研發合作。
低空經濟也是遼寧競逐未來的發力方向。今年夏天,數十架次無人機從遼陽市多個沿河的關鍵點位升空,沿著河流、水庫開展輸電線路巡檢,為電網應對高溫和極端天氣等多重考驗提供支撐。
一條以電網應用為牽引的低空經濟產業鏈加速成形。國家電網遼陽供電公司不斷拓展“低空+”應用場景,去年公司整合資源成立低空經濟智創基地,開展無人機保養、檢測、維修及飛手培訓;聯合大學、科研院所攻關核心技術,打造特種無人機裝備制造產業鏈;與政府相關部門深度合作,為公安、交通、森林等提供業務輔助。
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鏈接,離不開基礎設施和公共政策支持。遼寧已累計建成5G基站14.3萬座,實現了所有地級市5G網絡全覆蓋;全省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達到40個,規模位居全國第3位,區塊鏈“星火·鏈網”超級節點1個、骨干節點3個,服務東北四省區;建成沈陽、大連兩大智算中心,為智能制造提供強大算力支持。遼寧還設立多支數字經濟產業基金,重點投資網絡信息安全、5G、人工智能等領域;推出“數字工程師”培養計劃,每年培養培訓數字技術技能人員3000人左右……“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建設正不斷夯實底座。
今年以來,隨著以DeepSeek為代表的國產通用大模型取得突破,遼寧也在加速孵化行業大模型。不久前,大連化物所科研團隊成功訓練出面向化工領域的行業大模型。這個“工業大腦”,能夠模擬復雜分子反應過程,將傳統實驗周期大幅壓縮,并可自主優化生產工藝,在生產流程通過實時調整參數降低能耗。
“遼寧工業體系完備,應用場景豐富,具備依托通用大模型發展行業大模型的良好基礎,在垂直細分、千差萬別的制造領域有望誕生一批前沿技術。”潘宏說,放眼未來,遼寧以穩健步伐,持續深耕網絡化聯結、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將在產業躍升中迎來老工業基地的精彩蝶變。
策劃:儲學軍 金風 車玉明
統籌:牛紀偉
執行策劃:萬方 王炳坤 關溪涓
主筆:牛紀偉 王炳坤 鄒明仲 李宇佳
參與報道:劉烜碩
新華網 新華社遼寧分社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