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阿壩自治州地處川、甘、青三省交界,基層服務任務重、挑戰多。對此,阿壩州積極探索、主動破局,創新實施“微網實格+”服務管理模式,推動基層治理從粗放走向精細、由被動應對轉向主動治理、主動服務,以“小網格”管理支撐“大民生”服務,不斷探索推進民族地區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精細編織網絡,落實治理網格“細致入微”。阿壩州立足地域遼闊、類型多元的實際,摒棄傳統“一刀切”劃分方式,綜合考量行政區劃、地域特征、人口分布、生活習慣等因素,將全州劃分為城鎮、農區、牧區、寺廟四類區域網格,實行統一編碼、精準定責,實現“一格一身份”,構建起職責清晰、管理精細的網格體系,明確“網格綜合管理,全員全科服務”目標。同時,針對不同類區量身定制差異化治理策略,確保網格設置科學合理、治理措施精準落實。
整合多元力量,推動治理服務“下沉觸底”。為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阿壩州將維護社會穩定、基層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三大職能下沉至網格,構建“網格長+微網格長+網格員+網格管理員”的立體架構,確保每個微網格至少配備1名干部、1名民(輔)警和1名黨員。明確網格員作為“信息員、調解員、協管員、宣傳員、服務員”的“五員”職責,推動政策宣傳、訴求收集、隱患排查、矛盾調解、民生服務等在網格內落地。各地結合實際推出多項特色舉措,例如若爾蓋“微調處”、小金縣“法治診所”實現問題在格內解決,馬爾康市推行潮汐服務、心理疏導和家庭醫生上門等服務在格內體現,理縣“網格議事”機制實現訴求在格內摸排,汶川縣“律師進網格”推動宣教教育在格內開展。全州涉婚姻家庭、鄰里關系、土地承包租賃、勞動爭議等糾紛明顯減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實施系統施策,提升治理模式“標本兼治”。針對不同區域的治理難點,阿壩州探索“微網實格+”柔性管理模式,增強治理的彈性與針對性。牧區推行“聯戶制”,在遠牧點按10至20戶組建聯戶組,做到“游牧不游離”;農區通過設立黨小組、派駐黨員,將微網格與“流動網格”結合,確保外出群眾“離鄉不離管”;寺廟構建“干部+僧人+民警”微網格模式,提升依法治理能力、優化僧尼民生服務。通過“遠近互補、動靜結合”,有效破解不同區域治理難題。
構建聯動機制,實現治理閉環“高效指揮”。阿壩州推進州、縣、鄉、村四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與實體化運行,整合網格化服務管理、矛盾糾紛化解、信訪接待、公共法律服務、訴訟服務等資源,實現“多中心合一”。健全“網格發現、中心吹哨、部門報到、協同銷號”工作機制,形成閉環處理流程,提升治理效能。阿壩縣跨區域多部門聯動管控協作、紅原縣“一站式”解紛、黑水縣“逢場式工作法”實現農村社區與外出群眾網格雙向聯動、九寨溝等縣“網格+服務”提升旅游綜合服務保障、法院系統組建專業性網格微法庭主動參與社會基層前端治理、教育系統設立專屬微網格等做法,有效凝聚治理合力,提升服務群眾質效。
阿壩州“微網實格”為民族地區基層治理進行了積極實踐探索,推動實現了共建共治共享,其核心在于堅持“多元共治、精準施策”。
堅持黨建引領,為治理服務提供保證。將黨的領導貫穿于網格治理全過程,實現網格黨組織全覆蓋,發揮政治引領與組織協調作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資源、服務、管理向基層下沉,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進一步夯實黨的執政根基。
堅持因地制宜,增強深化治理實效。不照搬外地模式,依據地區實際劃分網格、配置資源、制定策略,既避免“一刀切”弊端,又增強治理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堅持科技賦能,強化高效治理支撐。運用阿壩州“你拍我辦·微網實格”隨手拍小程序、“數字鄉村一張圖”、掌上公共法律服務平臺、網格E通手機終端等數字化工具,實現治理信息實時收集、快速流轉,激發群眾參與積極性。
堅持多元共治,促進五治深度融合。基層治理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推動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市場主體和志愿者等多種力量進網入格,激發居民自治活力,推動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體。
(文/陳順清、梁敏、董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