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0年砥礪奮進,70年矢志為民,新疆正以蓬勃的姿態書寫著日新月異的發展長卷。為深入呈現自治區成立70年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的建設成就,半月談記者采用“特寫鏡頭”形式,選取生動切面,聚焦新疆在文化旅游、鄉村振興、民族團結等方面的發展變遷。
葡萄溝不止有葡萄,民宿、咖啡館、非遺體驗等文旅業態涌現,當地居民吃上了“旅游飯”;而一盤熱騰騰的大盤雞延伸出的產業鏈,則讓我們看到地方美食成為帶動就業增收致富的“金鑰匙”;更令人溫暖的是,來自沙漠、草原、山村的“石榴籽”孩子們,通過文化潤疆夏令營走向大城市,開闊視野、觸摸夢想,播下希望的種子……
這些故事切片不僅是自治區70年建設成就的真實寫照,更體現出偉大時代變遷下的民生溫度。在新時代新征程,各族群眾將繼續攜手同行,共同書寫民族團結、繁榮富強的嶄新篇章。
葡萄溝里蹦出“青蛙王子”
半月談記者 張瑜
盛夏時節,新疆吐魯番火焰山地表溫度突破80℃,山腳下的葡萄溝卻綠蔭如蓋、涼風習習。走進葡萄溝青蛙巷,巷口“青蛙王子的家”招牌格外醒目。“來嘗嘗我們的葡萄,甜得很!”女主人瑪依努爾·外力熱情的招呼聲讓不少游客駐足。
青蛙巷吃上“旅游飯”
作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創業能手”,瑪依努爾和家人一起經營著一間農家樂、一個采摘園。“去年賣桑葚、葡萄干、開農家樂,一年收入超過15萬元。今年再開采摘園,剛開園一周,每天就有一千元左右的收入!”誰能想到,眼前這位干練爽朗、滔滔不絕的女子,以前面對游客時連話都說不利索。
轉變源于青蛙巷的“美麗蛻變”。原先的青蛙巷,羊圈雜亂,土墻破舊,道路坑洼不平。2024年初,在當地政府與湖南援疆工作隊的共同推動下,青蛙巷啟動提質改造工程,這條曾經因“人少青蛙多”而得名的街巷,搖身一變成為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身的旅游打卡步行街區,民宿、茶館、咖啡吧、研學基地、非遺集市等文旅業態涌現,天南地北的游客走進小巷。
以前瑪依努爾一家的收入主要來自葡萄種植,現在一家人都吃上了“旅游飯”。她的婆婆艾米迪汗·沙依木已經80歲高齡,但精神矍鑠,每天在家門口的攤位上熱情推銷葡萄干、桑葚干等農特產。“以前只會說維吾爾語,現在和游客打交道,用國通語交流也行了。”老人自豪地說。

青蛙巷民俗風情街歌舞巡演活動熱鬧非凡 米麗古麗 攝
免門票倒逼服務提升
2024年3月,作為吐魯番市唯一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葡萄溝率先推出“一次購票終身免票”的創新政策;今年5月1日,葡萄溝宣布全面取消門票。“無論是居民參與度、業態豐富度,還是旅游人數,都超過預期。”葡萄溝景區管委會黨委書記、高昌區葡萄溝街道黨工委書記塔依爾·托乎提說。
執行門票減免政策后,今年五一假期,12.44萬人次涌入葡萄溝景區,同比增長635.79%,青蛙巷民宿一房難求。這一向好趨勢,也激活了當地群眾的創業熱情。曾經,葡萄溝的民宿僅有12家,如今已發展到61家、1400余張床位。
“免門票不是終點,而是提升服務的起點。”塔依爾介紹,通過門票讓利激活全產業鏈消費,倒逼商家豐富文旅業態、提升服務水平,以點帶面,激活全域經濟。當地老百姓有了更多就業機會,增收致富的渠道更寬了。截至目前,吐魯番全市文旅產業直接帶動6140人就業,間接拉動第三產業就業超3萬人。
“青蛙王子”是誰?
“青蛙王子的家?”很多游客看到后,總會好奇地問瑪依努爾店名的由來。瑪依努爾看向掛在家門口的照片——湖南援疆干部陳書國正摟著少年買吾蘭江·艾合買提的肩膀,兩人笑得燦爛。
買吾蘭江是瑪依努爾的侄子,父親早逝、母親改嫁,跟著瑪依努爾生活,一大家人的日子過得并不寬裕。十多年前,湖南援疆干部、時任吐魯番市旅游局局長陳書國了解到買吾蘭江的情況,便主動資助這個維吾爾族少年上學。
得知買吾蘭江喜愛音樂,陳書國為他創作歌曲《杏花開了》,還送他到北京參加比賽。2013年,他憑借這首歌,獲得歌唱比賽金獎,成為了葡萄溝遠近聞名的“青蛙王子”。
如今,買吾蘭江已順利從中央民族大學音樂表演專業畢業,陳書國則于2016年因病去世。“沒有援疆叔叔,就沒有今天的‘青蛙王子’。”瑪依努爾望著照片,眼中噙著淚水。
傍晚時分,青蛙巷人聲鼎沸。榆樹的枝葉間透出五彩的燈光,桑葚攤、烤肉架、非遺工坊沿街排開,游客的歡笑聲此起彼伏。
今年上半年,新疆累計接待游客1.32億人次,同比增長11.15%。文旅為媒,各族群眾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沉淀的深厚情誼愈發濃烈,民族團結的底色愈發鮮亮。
一盤雞“鳴響”一座城
半月談記者 高晗 王澤宇
在新疆塔城地區沙灣市,一道色澤紅亮、香氣撲鼻的大盤雞,不僅承載著幾代人的味覺記憶,更成為打開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大門的“金鑰匙”。20世紀80年代,李士林等第一代廚師開始炒制大盤雞,如今沙灣市已有千余家以大盤雞為主菜的店鋪,形成年產值千萬元級的產業。沙灣大盤雞烹飪技藝,也從民間手藝升華為非遺技藝。
一盤雞“鳴響”一座城,沙灣市走出了一條一道菜帶動種植、加工、文旅三大產業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興起:國道邊的“公路名菜”
沙灣大盤雞的誕生,與穿城而過的國道緊緊綁在一起。40多年前,奔波在長途線上的貨車司機們,常在沙灣歇腳補給,“量大實惠、葷素搭配”的用餐需求催生了這道“公路名菜”。
76歲的李士林回憶道:“當時炒好雞后用小盤裝,司機師傅都嫌不過癮,直接要求用盛拉條子的盤子裝,大盤雞也因此得名。”自此,沿著312國道,靠著司機們口口相傳,這道藏著市井智慧的菜肴,逐漸火遍全國。如今,312國道沙灣段兩側,早已形成“大盤雞一條街”。每到傍晚,街道旁店鋪的燈牌次第亮起,成為南來北往旅客心中的“美食地標”。

李士林在烹制大盤雞
為了讓食客吃得放心,沙灣市今年推出“你訴我賠”機制。沙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副書記、局長鄭健說,消費者對菜品質量、服務態度等方面有任何不滿,都可通過專門的投訴渠道反饋,市場監管部門會及時介入。若確屬商家責任,督促商家第一時間賠付,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推動沙灣大盤雞行業健康發展。
食材安全是做菜的根本。為了守住大盤雞的“鮮”,沙灣市盛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設食材質量追溯系統,為每只雞辦了“數字身份證”——印著專屬碼的溯源腳環。公司總經理焦文才說:“消費者就餐時可掃碼了解食材從養殖到餐桌的全過程動態信息。”
近年來,沙灣市大盤雞協會聯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質量檢驗檢測協會,出臺《沙灣大盤雞烹飪技術規范》《沙灣大盤雞餐飲服務規范》兩項團體標準。沙灣市大盤雞協會會長劉長林表示,標準化不是束縛,而是要讓大盤雞產業在現代市場中發展得更好。
312國道如今也迎來了大批研學青少年。他們參觀辣椒展廳,了解辣椒的種植與加工歷史,體驗辣椒采收,不僅感受田間地頭的樂趣,還能學習烹飪技藝,親手制作大盤雞。
融合:一盤雞撬動全產業鏈
劉長林表示,沙灣大盤雞的魅力,不僅在于其獨特的口感與風味,更在于其背后那條完備且有韌性的產業鏈。大盤雞的靈魂,藏在安集海鎮辣椒的辛香里,裹在博爾通古鄉馬鈴薯的綿糯中,更滲在天山北坡林下土雞的鮮嫩里。從優質食材鮮采直供,中央廚房統一切配,到美味佳肴的噴香出鍋,每份大盤雞都離不開標準化的流程保障。
在中國辣椒之鄉沙灣市安集海鎮,辣椒產業已經實現辣椒育苗、移栽、采收全程機械化,辣椒加工基地配備先進的色選機、烘干機,為大盤雞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質食材。扎根在此的一些農產品加工企業,制作出了多種口味的辣椒醬產品,讓大盤雞的口味更加多元豐富。
馬鈴薯也是大盤雞中不可或缺的食材。博爾通古鄉的馬鈴薯以“淀粉含量高、口感沙甜”而聞名。2023年,博爾通古鄉獲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馬鈴薯種植示范基地。該鄉副鄉長姜澤文告訴半月談記者,當地土塊不板結,富含硒元素,長出來的馬鈴薯光亮飽滿,有機質含量高,是做大盤雞配菜的首選。當地農民和大盤雞商家建立了緊密的訂單農業種植合作關系,富余的馬鈴薯還遠銷海外市場。
在大盤雞產業化進程中,沙灣市通過中央廚房和食品加工雙輪驅動,破解標準化難題,拓展了市場半徑。味美達中央廚房日均處理500只雞,從去雜、清洗到切配等環節,有16步標準化流程。公司總經理李霆說,過去每家店口味不一,現在中央廚房統一配送,確保大盤雞品控一致。“引入真空包裝技術更讓這道美食‘飛’向全國,讓更多人能夠品嘗到沙灣美味。”
紐帶:一盤雞打響城市名片
沙灣市以“大盤雞”為紐帶,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美食+文旅”消費新場景,年吸引游客超百萬人次,這道美食自然成為城市最亮麗的名片。
沙灣市大盤雞美食文化旅游節已舉辦十屆,形成“百店炒雞”“千人共品”等品牌活動。今年旅游節期間,沙灣市160家餐館參與,店鋪日均售雞100只,不少來新疆旅游的外國游客前來品嘗。
在沙灣市市場監管部門指導下,沙灣市大盤雞協會正依托沙灣大盤雞集體商標,全力打造沙灣大盤雞品牌授權示范店,通過示范店的引領作用,提升整個沙灣大盤雞品牌的形象和知名度。
2024年,沙灣市博物館大盤雞展廳開放。通過現代化展陳設備,游客在互動性的參觀體驗中可以了解大盤雞文化在沙灣的起源、傳播與發展的“前世今生”。
接力棒也傳遞到年輕人手里。跟隨公婆學習大盤雞烹飪技藝的馬榮剛工作時,店里顧客多是公婆的老熟人。現在,認準她的回頭客越來越多,更有不少新客前來打卡。據了解,沙灣市已制定5年保護計劃,每年培訓200名廚師,確保這道承載著無數人記憶的傳統風味能夠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在年產值突破千萬元大盤雞產業的帶動下,沙灣市已形成了種植、養殖、加工、餐飲、文旅的完整產業鏈,吸納上萬人就業。沙灣大盤雞的烹飪技藝在2024年入選第六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歷經40余年,這道誕生于公路邊的民間美食,已被國人熟知和接受。沙灣市文化館館長高永強說,入選非遺更增加這道菜的文化厚度,通過短視頻、文創產品、傳承人培訓等方式,大盤雞烹飪技藝正轉化為可傳播的文化IP。如今,大盤雞不僅是一盤菜,更是沙灣的符號、新疆美食的代表,正一步步走出全國、走向世界。
“石榴籽”孩子尋夢記
半月談記者 郭燕
8年來,251名來自新疆沙漠、草原、山村牧區的孩子,通過國網新疆電力“紅石榴”文化潤疆夏令營走出祖國西北角,看見更遠的世界。孩子們驕傲地稱自己為“石榴籽”孩子——這不僅是夏令營的印記,更是他們夢想啟航的勛章。
核桃樹下的畫:踮腳追光的北京夢
阿米乃姆·買米吐熱依木家門前的兩排核桃樹,是她和姐姐的天然游樂場。粗壯的枝干撐起濃蔭,沙土地就是她們的畫板。樹枝作筆,畫戴花的小姑娘,畫炊煙裊裊的小木屋……3歲時的一場車禍讓阿米乃姆只能踮腳走路,但這從未阻擋她奔跑的腳步——在核桃林里追逐,累了就蹲在地上涂涂畫畫,笑聲總比樹影還長。
2025年7月,阿米乃姆因品學兼優被推選參加國網新疆電力“紅石榴”夏令營,11天的研學旅程覆蓋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這個消息讓全家都動了起來:媽媽特意去裁縫鋪定制艾德萊斯綢新裙子,爸爸念叨著要打一坑新馕給孩子路上吃,姐姐則天天陪著她練習畫天安門、畫長城。
“要帶著畫和北京合影!”姐妹倆的約定里,藏著對4000公里外世界的向往。這份向往并非憑空而來。扎根基層的駐村工作隊、持續不斷的援疆力量、樂于奉獻的大學生志愿者,帶來一堂堂“石榴籽”課堂、一次次真真切切的幫扶,讓這個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村莊與外界緊緊相連。在和田策勒縣策勒鎮亞博依村,“石榴籽”孩子是全村的驕傲——從夏令營回來的伙伴口中的“雄偉長城”“天安門廣場的旗手”,早已在阿米乃姆心里刻下了清晰的輪廓。
真正踏上長城時,阿米乃姆蹲下來摸了摸城磚的紋路,隨即掏出畫本,一筆一畫修改著之前和姐姐畫的城墻。“比我們畫的更粗、更有力量。”阿米乃姆說。
從北京街頭熱情送她糖果的大爺,到上海外灘好奇問她民族服飾的外國人,11天的見聞被阿米乃姆畫進畫本,而最珍重的一頁,是她和天安門的合影——畫里的天安門與眼前的紅墻重疊,踮腳站立的女孩,終于觸到了夢里的光。
草原上的足球:從草原到“蘇超”圓夢
和安靜畫畫的阿米乃姆不同,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12歲的哈薩克族男孩阿德列提·森別克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幾塊磚頭壘起球門,兩輛橫放的自行車當邊線,就是他和伙伴們的“足球場”。“帽子戲法”“三角穿插”這些從電視里學來的戰術,被他們在土坡上練得有模有樣。暑假里,阿德列提還牽頭制定了訓練計劃:每天雷打不動踢夠兩小時。“有足球的地方就有快樂”,是他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成為“石榴籽”孩子讓阿德列提第一次走進真正的足球場——站到了“蘇超”比賽的看臺上。當球員帶球突破、射門得分的瞬間,他跳起來吶喊:“太棒了!加油!”
綠茵場的青草香、球迷掀起的人浪、球員奮力拼搏的身影,讓這個草原少年激動不已。“我的心好像被放在了雄鷹的翅膀上,飛得又高又快!”他紅著臉形容那種激動。比賽結束后,阿德列提和伙伴們還被邀請與球員合影。接過簽名球衣時,他緊張得幾乎說不出話。
返程時,這件紅艷艷的球衣被他抱在懷里,像捧著珍寶一樣。回到家鄉當天,他就召集他的小伙伴。球衣在伙伴們手中傳遞,孩子們炙熱的心和草原上的足球一起起飛。
這一次,孩子們的目光里多了向往——草原到賽場的距離,從來不是山川阻隔,而是“堅持熱愛”的勇氣。這個夏天,他找到了夢想的起點:“以后要踢得更好,像蘇超球員一樣棒!”

阿德列提·森別克(第一排右二)與淮安球隊合影留念 殷潮 攝
在天安門看升國旗:32顆童心的“中國紅”
7月31日凌晨2點,天安門廣場還沉浸在夜色里,32名來自新疆14個縣市、5個民族的“石榴籽”孩子,早已排隊站到了人群中。為了看升旗儀式,他們幾乎一夜沒睡,有人攥著小國旗,有人反復整理紅領巾,眼神里滿是期待。
“能看見儀仗隊嗎?”“太陽會和國旗一起升起來嗎?”竊竊私語中,遠處傳來整齊的腳步聲。當“敬禮”的口令響起,32只小手同時舉過頭頂,挺起腰板,凝視著國旗方向,目光緊緊追隨著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
國旗升到頂端時,帕提曼罕·排日海提的眼睛仍望著藍天,淚水在眼眶里打轉:“這就是我心中的中國紅!”這個來自和田策勒縣的女孩,前一天在清華大學參觀時曾久久盯著校園路上的一位大姐姐:“我感覺她就是未來的我。”那一刻,種子已在心底埋下;而當國旗飄揚在天安門廣場上空時,帕提曼罕就有了更為清晰的方向。
8年時間,251名“石榴籽”孩子的足跡遍布北京、南京、上海、長沙等地:有人在科技館里和機器人跳舞,有人在博物館里觸摸歷史,有人在大學校園里許下“未來要考到這里”的諾言。他們帶著見聞回到家鄉,把天安門的故事講給鄰居聽,把一路上感受到的人情溫暖講述給家人聽,把畫里的遠方變成更多孩子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