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的豫東平原,天高云淡,沃野流金。在河南省開封市杞縣的廣袤田疇上,一幕幕豐收的盛景正在上演:玉米地里收割機轟鳴作響,金色籽粒傾瀉而下;紅薯田中農戶彎腰采收,個大體圓的“黃金薯”破土而出;花生田間綠葉搖曳,飽滿的莢果散發著清香。傳統農區杞縣,正以其蓬勃發展的特色農業產業,書寫著一曲產業興旺、農民增收的鄉村振興嶄新篇章。
大型機械護航玉米歸倉

傅集鎮玉米豐收。謝瑜 攝
在杞縣傅集鎮的玉米田里,一臺臺大型玉米籽粒收割機正在轟鳴作業,收割、脫粒,留下整齊的秸稈和滿載金色玉米粒的運輸車。
“以前收玉米可是個苦差事,全家人起早貪黑忙活好幾天,現在機器一遍過去,直接出來就是金燦燦的玉米粒。”正在田邊指揮作業的安莊村種植大戶安連營感慨道。如今,傅集鎮玉米生產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勞動強度顯著降低。
然而,今年的秋收并非一帆風順。9月上旬,傅集鎮接到強降雨天氣預警,給正在進行的秋收工作帶來嚴峻挑戰。鎮政府迅速行動,通過微信群、村級大喇叭、入戶通知等多種渠道,頻繁發布天氣信息和搶收提醒,組織農戶科學搶收“奪糧”。
收到信息后,農戶們紛紛連夜下地、加班加點搶收玉米。深夜的田間地頭,燈光閃爍、機器轟鳴,人們忙碌卻秩序井然。“辛苦是辛苦,但看著滿車金黃的玉米,心里踏實!”正在裝車的安莊村村民安軍峰抹去額頭的汗水,笑容燦爛。
傅集鎮農辦主任王志剛介紹,通過及時組織搶收,全鎮早熟玉米收獲工作已在雨前基本完成,有效避免了降雨可能造成的損失。
精深加工提升紅薯產值

西寨鄉紅薯豐收。劉啟旸 攝
杞縣西寨鄉的紅薯田里,連片的紅薯藤蔓褪去翠綠,飽滿的薯塊從疏松的土壤中探出頭來。農戶們手持鋤頭,彎腰采收的身影在田壟間穿梭,空氣中彌漫著新鮮泥土與紅薯的清甜氣息。
西寨鄉獨特的自然稟賦為紅薯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里地處黃河中下游沖積平原,土壤以沙壤土為主,透氣性好,特別有利于紅薯的種植和塊根膨大。經過幾年的宣傳推廣,紅薯畝產達到2000公斤,成為當地農業的特色名片。
在品種培育與改良上,當地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與科研機構合作,引進并培育出“商薯19”“西瓜紅”“龍薯9號”等多個優質品種。
“我們的紅薯從選種、育苗到種植,全程采用綠色標準化技術,不使用化學農藥,確保每一顆紅薯都安全、健康。”杞縣紅薯種植大戶曹佰陽指著自家的種植基地介紹。他的種植基地同時帶動周邊200余戶農戶種植紅薯,戶均年增收3萬余元。
除了鮮薯銷售,紅薯深加工也發展得如火如荼。紅薯粉條制作工序繁復而精細,從紅薯清洗、粉碎分離、過濾、脫水、濃縮形成淀粉,再歷經蒸粉、漏粉、沖涼、晾干等多道工序,最終成為晶瑩剔透的“金絲條”。從每年11月份到年關的3個月用工時間里,加工廠大量吸納本村勞動力,提高農戶收入,帶動村民參與紅薯種植,同時更多的村民也紛紛加入到紅薯深加工的產業鏈條中來。
集群發展打造花生名片

西寨鄉花生豐收。邵金忠 攝
近日,在河南省杞縣陽堌鎮6萬畝連綿的花生田里,小面積早熟花生已率先進入采收期。走進孟寨村花生田間,村民們正搶抓晴好天氣,將一株株飽滿的花生從土中拔出、歸攏。據了解,今年該鎮花生長勢良好,等雨后天氣放晴進入大面積采收期,豐收在望。
近年來,陽堌鎮主動對接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邀請農業專家團隊深入田間地頭,對全鎮的氣候條件、土壤成分、水文情況進行全方位檢測與科學分析。隨后,針對性引入高油花生“豫花9326”、高油酸花生“豫花93”系列等一批高產優質良種,為當地花生產業注入了關鍵的“優質基因”,從源頭破解了“種源差”的難題。
為了讓良種發揮最大效益,鎮里多次邀請省、市、縣三級農業專家,常年為農戶提供全生長周期技術服務。從春季播種時的土壤墑情把控、播種密度調節,到生長期的水肥精準供給、病蟲害綠色防治,再到收獲期的最佳采摘時間判斷、晾曬儲存技巧,專家們全程跟進,通過“田間課堂+手把手教學”的方式,把實用技術送到種植戶身邊。
不滿足于“種得好”,陽堌鎮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讓花生附加值持續攀升。依托日益壯大的花生產量優勢,鎮政府主動牽線搭橋,幫助當地農民張帥建起了豫東地區規模最大的花生交易大市場。如今,該市場每天都有來自周邊市縣的收購商往來,年交易量已達40多萬噸,成為區域性花生流通樞紐,解決了農戶“賣花生難、賣不上價”的顧慮。
截至目前,陽堌鎮已培育花生深加工龍頭企業5家、外貿出口企業1家,花生制品遠銷東南亞市場;另有花生脫殼、篩選等初級加工點78家,低溫倉儲能力達1.5萬多噸,形成了“種植-加工-倉儲-銷售”環環相扣的完整花生產業鏈。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杞縣今年玉米種植面積73.19萬畝,同比增長2.16%,總產預計33.27萬噸,同比增長2.78%。除此之外,紅薯種植面積4.9萬畝,花生種植38.2萬畝。
“通過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不僅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還有力促進了農村人才回流、生態環境改善、鄉村文化繁榮,為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杞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魯鳳勝說。
杞縣宣傳部部長、副縣長孫勇表示,杞縣將繼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產品流通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作者:劉慧敏 楊丹丹 劉啟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