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銅陵市銅官區舉行“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新聞發布會。“十四五”期間,全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分秒必爭的干勁,全力以赴穩增長、壯產業、強科技、防風險、惠民生,現代化幸福銅官建設加快推進。
“十四五”以來,銅官區聚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綜合經濟實力穩步攀升。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314.4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400.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20年的161.5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202.2億元。
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該區深入實施產業強區戰略,不斷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規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1.6%,連續三年榮獲全省“制造業發展綜合10強區”稱號,成功入選全省“畝均效益領跑者”名單。獅子山國家高新區獲批安徽省“十四五”首批兩業融合發展試點區域,小菜園供應鏈冷鏈集配中心入選省級冷鏈集配中心,靈通智慧物流平臺獲評省級供應鏈服務示范平臺。省級服務業聚集區(示范區)6家,數量居全市第一。鄉村振興先行示范成效初顯,農林村、朝山村獲批全省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共建成省級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2個、美麗宜居自然村18個。
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該區不斷完善創新體系,推動創新主體、創新平臺建設。2024年全區科技創新指數居全省45個市轄區第7位,連續3年躋身全省前10。創新引領作用日益凸顯,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57家,較2020年增加79家,占全市29.4%,創新型中小企業達73家。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省級院士工作站2家。獲批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示范縣,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11.6件。數字經濟加速發展,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和“首臺套”產品研發,創建省級及以上智能工廠6戶、智能化車間11家,培育省級工業精品、新產品共30項。
區域協調發展有序推進。該區堅持“以產興城、以城聚產、產城聯動、融合發展”理念,加速推進產城融合發展。堅持礦區改造與城市更新并重,獅子山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納入國家新一輪政策支持范圍,改造經驗獲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傳推廣,共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2.55億元。深入開展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行動,累計完成53個老舊小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獲2021年度和2023年度省政府真抓實干督查激勵。長三角一體化邁向更高水平,區政府與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健全與長三角地區干部人才交流機制,先后選派40名優秀年輕干部赴滬蘇浙地區掛職鍛煉。全力推進招商引資和產業承接,累計新簽約滬蘇浙區域億元以上產業項目71個、總投資248.39億元。
全面綠色轉型步伐堅實。該區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大力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全區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綠色發展質效顯著。美麗長江經濟帶加快建設,構建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1+N”規劃政策體系,長江十年禁漁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落實重點耗能行業項目源頭管理,開展“一企一策”節能降碳診斷,優化產業結構,建成省級及以上綠色工廠5家,其中國家級綠色工廠2家。
推進改革開放更加有力。園區“管委會+公司”改革有力推進,2021-2023年連續三年入圍省級以上開發區30強。獅子山高新區為主體的“銅官區‘工業上樓’提升畝均質效”案例獲2024年度省“畝均論英雄”改革優秀案例。實體化運行區企業服務中心,堅持“有求必應、無事不擾”原則,扎實推進“親清有約”助企服務,創新開展“政企銀同心”沙龍等活動,高質高效辦理企業訴求。全面實行“免審即享、即申即享,一網通辦、全程網辦、容缺辦理”等服務模式,堅持“柔性”執法,打造包容審慎法治環境。“十四五”期間,藍盾光電、潔雅生物、銅冠礦建、小菜園等4家企業先后上市,上市企業增至7家,居全市第一。
社會公共事業繁榮發展。該區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精心組織實施民生實事事項,一批群眾“急難愁盼”的身邊事得到有效解決。推廣“三公里”就業平臺,累計新增城鎮就業2.7萬余人。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全區教育布局更加合理,公共教育服務更加公平,教育保障更加有力,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創建雙雙通過國家評估認定,新改擴建學校3所、幼兒園10所、托育機構14家。34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納入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建設,基層醫療服務持續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得到提升,銅官區獲評“長三角高鐵旅游小城”。農林村入選省級休閑旅游精品示范村,最江南·閱民宿獲得文旅部乙級民宿認定,并入選安徽省首批“皖美金牌民宿”名單。
邁向“十五五”,銅官區將錨定目標不放松,實干篤行、奮楫爭先,以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著力點,不斷推進科技創新賦能、產業集群提升、改革攻堅拓展、開放合作高效、綠色轉型深化、民生福祉殷實,打造一批引領性、示范性、標志性發展成果,努力書寫現代化幸福銅官建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