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深耕“文化鑄魂+技術賦能”的思政育人路徑,緊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育人主線,探索“認知鏈-認同鏈-行動鏈”三鏈遞進模式,讓“大思政課”既有文化厚度,又有技術精度,更有實踐溫度。
構建“認知鏈”:讓蜀道文化“可觸可感”
要讓學生接受文化熏陶,首先得讓他們“認識”蜀道文化。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從課程、校園、新媒體三個維度發力,筑牢學生對蜀道文化的認知根基。在課程建設中,該校將蜀道文化與思政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深度綁定,《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古棧道榫卯結構中的工匠精神”成為鮮活案例;《形勢與政策》課程里,教師結合廣元“數字蜀道”建設成果,解讀信息技術賦能地域發展的國家戰略,讓學生在文化認知中樹立技術報國的職業理想。
依托信息技術優勢,學校建設線下實體文化長廊、蜀道主題雕塑,設立廣元蜀道文化研究中心,定期開展的蜀道文化講座場場爆滿,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學生隨時隨地浸潤其中。線上圍繞“蜀道思政”主題,打造“川信微思政”“蜀道思政”等育人平臺,組建“蜀道微案例”“蜀道微課堂”“蜀道微活動”等內容,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創新出讓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蜀道文化在網絡空間持續“圈粉”。

蜀道文化科普系列講座
強化“認同鏈”:讓蜀道文化“入腦入心”
認知只是起點,讓學生從‘知道’到‘認同’,才是文化育人的關鍵。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深化研究、推進融合、創新形式,引導學生深化對蜀道文化的理解與認同。該校組建跨專業教師團隊,依托蜀道研究平臺立項市廳級課題20余項,發表論文30余篇,編寫《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頁教材,將蜀道沿線的古代工程技術、革命時期通信保障、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等內容,轉化為可教學、可感知的專業資源。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講述“蜀道通信發展史”,數控數維專業在畢業設計中融入蜀道文化元素,數字經濟學院電商專業通過“直播帶貨”傳播蜀道特色產品。“學技術即學文化、練技能即傳文化”的融合模式,打破了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兩張皮”現象。

電商專業學生直播帶貨
與此同時,該校采用項目式學習,學生在學校蜀道非遺工作坊里,制作蜀道沙畫、蜀道條漫、蜀道剪紙創作,實現了蜀道文化與專業課程的雙向奔赴。在端午詩詞游園會、蜀道非遺課堂等活動中,學生在詩詞吟誦、非遺創作中感受文化魅力,讓學生從內心對蜀道文化的認同。

蜀道非遺工作坊
搭建“行動鏈”:讓蜀道文化“見行見效”
文化育人最終要落到行動上,讓學生在實踐中踐行文化精神。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整合資源、搭建平臺,推動學生將蜀道文化認同轉化為具體行動。
在校內,依托信息技術優勢,建成涵蓋蜀道文化圖片、視頻、VR場景的“蜀道思政”數字庫,開發20余個虛擬仿真實踐游戲,以及6個數字博物館。該資源庫不僅服務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校內教學,還輻射廣元市20余所大中小學,成為區域共享的思政育人資源。

學生體驗蜀道虛擬仿真教學軟件
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與6個蜀道文化資源點共建實踐教學基地,組織“蜀道初心行”“蜀道綠地行”等實踐活動。成都世運會“蜀道文化展示區”的技術保障現場,有學院師生忙碌的身影;“蜀道鑄魂·行走淬志”實踐活動中,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現場講授紅色故事,信息技術專業師生為村民開展智能手機使用培訓,“用技能服務社會、用行動傳播文化”,成為學生踐行蜀道精神的生動注腳。

蜀道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
如今,“蜀道思政”品牌已成為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育人的一張亮麗名片。圍繞“蜀道思政”品牌的打造,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教學能力持續提升,陸續斬獲全國高職高專院校思政課“骨干練兵”活動一等獎1項,全國“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活動三等獎1項,四川省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四川省“精彩一課”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四川省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大練兵特等獎1項。教師指導學生“大學生講思政課”作品斬獲國家級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大學生微電影”作品斬獲國家級二等獎1項,彰顯蜀道文化與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實踐成效。
從蜀道文化到思政教育,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技術為橋”,讓蜀道文化可感可知,通過VR、數字建模等技術,將抽象的文化轉化為可操作、可實踐的教學資源,適配高職學生“做中學”的認知特點;以“專業為基”,讓蜀道文化可融可促,將文化融入專業課程與技能實訓,實現“學技術即學文化、練技能即傳文化”,避免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以“實踐為要”,讓蜀道文化可行可踐,通過技術服務、項目實踐、志愿服務,讓學生在用技術服務社會中踐行文化精神,彰顯高職院校知行合一的育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