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交匯處,綠意正澎湃。位于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等多重戰略疊加地的蘇錫通園區,以中奧合作平臺為支點,篤行十年,走出一條綠色低碳與跨國合作深度融合的高質量發展路徑。自2015年中奧蘇通生態園合作備忘錄簽署以來,園區錨定“江海生態城、國際創新園”定位,將綠色基因植入城市發展脈絡,通過生態、產業與技術多維協同,不僅樹立了長三角跨國合作典范,更交出一份生態與經濟并重的“綠色答卷”。
生態為底,繪就長江北翼的盎然綠韻
漫步園區江堤,江風拂綠,層林掩映,鷺鳥翩飛。縱橫的濱水步道與生態廊道間,晨練人群與野趣生靈共享一片靜謐。這里曾是蘇通大橋北翼的“邊緣洼地”,如今已成為水清天藍、物種繁茂的生態高地。
這一蛻變并非偶然。創建之初,園區便恪守“先生態、后生產”原則,堅持“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系統開發,持續推進全域生態治理: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開展揚塵精準治理與河流生態修復;嚴控項目準入門檻,推廣綠色農業與土地集約利用,筑牢生物多樣性保護屏障。
依托5公里長江岸線,園區打造長江生態文化園等一批生態文旅項目,推動生態治理與公共空間有機融合。“生產宜業、生態宜人、生活宜居”已從理念已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2024年,園區省考以上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入長江支流水質保持在Ⅲ類及以上,長江國考斷面水質穩定在Ⅱ類;今年1至8月,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0.1%,PM2.5濃度27微克/立方米。
生態好不好,生物最知道。東亞石鹡、黑河鹀等珍稀鳥類頻頻現身園區,“用腳投下生態票”。園區以長江江豚為原型打造“藍叒叒”城市IP,通過組織兩屆藍叒叒杯長江大保護系列活動、策劃“尋找藍叒叒”南通江豚灣科考融媒體行、開發非遺文創產品、發起“護藍行動”全球接力等,將生態保護從理念推向全民行動。從水質凈化、土地復育到物種保護,園區已構建起全域生態保障體系,進一步筑牢綠色基底,打通了南通主城區的綠色“南大門”。
產業聚力,綠色集群撬動集約增長
綠色生態為基,高端產業為擎。2012年3月,中奧蘇通生態園正式落戶蘇錫通園區,成為兩國綠色合作的重要載體。十余年來,園區以建設“江海生態城、國際創新園”為引領,聚焦“綠色高端”產業方向,持續培育新能源、節能環保、精密制造等低碳集群,推動產業從“零散布局”邁向“鏈式融合”。
國際合作的“綠色種子”早播早發。2013年,奧地利施特萬公司敏銳捕捉園區綠色發展潛力,率先入駐中奧蘇通生態園,逐步構建起智能自動化、樓宇節能技術的全業務布局。龍頭帶動下,聯鋼精密科技、柏德汽車內飾、史達利高新材料等10余家德語區重點企業相繼入駐,形成覆蓋智能自動化、汽車制造、新材料的綠色產業集群。2024年4月,園區與奧地利上奧地利州產業集群簽署合作協議,進一步拓展在汽車制造、可再生能源等前沿領域的協作空間。
新能源產業成為驅動增長的“綠色引擎”。園區精準引進懋略科技、神馬電力、樂能光伏等百余家低碳企業,新能源產業產值約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光儲獨角獸企業思格新能源項目即將投產,潤馳熱流道設備及汽車零部件項目、一山海洋鉆探及環保設備項目、宇潤金屬容器與充電樁殼體項目等多個重點項目加快建設,“綠色朋友圈”持續擴容。正如蘇錫通園區黨工委書記虞越嵩所說,企業與園區的相互選擇,“不僅是一場雙向奔赴的發展之旅,更是一次攜手共贏的時代之約。”
此外,園區通過“科創苗圃”計劃強化企業梯度培育,近年來高新技術企業數三年翻兩番,高技術制造業占比連續多年位居南通全市第一,科技創新“底座”進一步夯實了綠色產業發展根基。
十年來,園區始終堅守“集約”初心:在僅新增10平方公里建設用地前提下,創造了相當于南通單個縣(市、區)1/9的GDP,1/5的財政收入;截至2024年,累計引進外資企業超130家,利用外資近20億美元,以有限資源消耗實現了最大化價值產出,“小而精、綠而強”的發展路徑展現出強大生命力。
技術賦能,打造現代化融合新城
在蘇錫通園區,生態與產業不是彼此割裂的平行線,而是在技術賦能下深度耦合的有機整體。建園之初,園區便委托奧地利國家技術研究院編制《生態園建設咨詢報告》,將“循環共生、綠色低碳”發展模式貫穿始終,為技術落地提供了科學指引。
在奧地利史達利集團亞洲首座生產基地——史達利南通工廠內,看不到黑煙、聞不到異味。這座年產5億件高性能彈性體零部件的現代化工廠,其液態硅膠(LSR)原材料基本實現“零廢氣排放”,屋頂光伏、余熱回收、墻體保溫等節能設計大量減少碳排放,讓每一度電都用在“刀刃上”。
和普通建筑不同,坐落于中奧蘇通生態園腹地的中奧合作中心,依循歐洲最流行的“被動屋”理念打造,集成光伏發電、高效隔熱等系統,以“冬暖夏涼”超低能耗運行引領建筑節能潮流,成為園區的“綠色會客廳”。目前,園區主要政府機構及超七成企業均實現分布式光伏供電和地熱能供暖,一批“被動屋”技術廠房建成投用。研發中心1號樓獲三星級綠色建筑設計標識,2號及C1-C3號樓獲二星級標識,綠色建筑從示范走向普及。
噪聲發電裝置將環境噪音轉化為清潔能源,智能路燈根據天色自動調節亮度,綠色交通網絡串聯起園區各個角落……如今,節能技術已沉淀為園區的日常風景。通過引進、消化、再創新奧地利及歐洲先進低碳技術,園區實現能源、材料、工藝的全鏈條綠色化,構建起“技術—產業—生態”良性循環的融合新城。
十年跨國合作,十年綠色深耕。蘇錫通園區以中奧合作破題,走出了一條“生態優、產業強、技術新”的綠色發展路徑,為跨國合作推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蘇錫通方案”。站在中奧合作十周年新起點,這座江海之畔的生態新城,將繼續向世界傳遞綠色發展聲音,書寫中奧合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