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龍江森工集團以“科技賦能生態保護”為目標,通過衛星便攜站、撲火指揮儀等硬核裝備的精準部署,構建起全域統籌的森林防火“無縫指揮鏈路”,實現從指揮中心到火場前線的信息實時貫通,為守護6.58萬平方公里林海安全提供通訊技術支撐。
極端環境“連得上” 衛星裝備架起生命橋
為保障極端環境下的通訊暢通,龍江森工集團在林區全面配備衛星便攜站,當地面信號因偏遠山區地形阻隔或火情干擾中斷時,森防隊員可快速架設衛星便攜站,8-10分鐘內便可搭建臨時通訊樞紐,將火場圖像、火情數據實時回傳至指揮中心,構建起極端環境下的通訊“生命線”。
“當深山發生火情,我們就用衛星便攜站及時開通鏈路,解決了因地理位置偏遠導致通訊不通的難題,為精準調度撲救贏得關鍵時間。” 綏棱局公司防火防汛部副部長李建明介紹,現如今,衛星便攜站已成為處置林區火情的“標配”。
大海林局公司將衛星通訊與智能指揮中心深度融合,新建的防滅火指揮中心通過衛星鏈路接入國家生態感知平臺,配合7處水雨情監測點的數據傳輸,實現“火情-氣象-地形”信息的同步研判。“即便遭遇極端天氣導致全域斷網,衛星便攜站仍能保障指揮指令直達一線。”大海林局公司森林防火部副部長陳陽表示,正在搭建的單兵自組網系統將進一步強化衛星通信的實戰效能。
此外,龍江森工集團配置的537部衛星電話,在森林防火處置中也成為了有力的通訊保障,當地面信號中斷后仍可持續傳遞火場動態,確保救援力量精準投放。
前線指揮“用得順” 數字裝備成為千里眼
為提升前線撲滅火指揮效率,龍江森工集團以數字裝備為核心,構建起精準、高效的指揮支撐體系,讓火情處置從“經驗判斷”轉向“數據驅動”,切實打通森林防火指揮的“最后一米”。
在大海林局公司紅星經營所的森防模擬演練現場,指揮員借助撲火指揮儀,可快速完成火點精準定位、火場態勢圖繪制,結合無人機機場實時回傳的航拍數據,能即時規劃最優滅火路線、科學調配撲火力量,相比傳統依賴紙質地圖、口頭傳遞的指揮模式,整體效率提升40%以上,實現“火情看得清、指令下得準”。

綏棱局公司將撲火指揮儀與“小魚易連”系統深度聯動,打造“掌上調度+高清視頻”雙重保障模式,前線實時畫面、處置進展可同步回傳后方,后方決策指令也能即時送達前線,真正形成指揮體系閉環銜接。
為織密全域通信覆蓋網,龍江森工集團在重點林區統籌設置344部數字中繼臺與1313部數字電臺,構建起無死角的“通訊天網”,巡護隊員通過數字電臺與指揮中心保持即時聯絡,同時依托中繼臺網絡,將無人機巡護采集的火情數據與指揮中心實時同步,使火情核查時間從傳統的40分鐘大幅壓縮至5分鐘,為快速處置火情贏得寶貴時間。
從衛星便攜站的極端環境適配,到撲火指揮儀的精準調度,再到中繼臺與衛星電話的立體備份,龍江森工集團已構建起“空地一體、多級冗余”的前線指揮通訊體系,讓每一項數字裝備都成為火情處置的“千里眼”“順風耳”。(楊紅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