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飛速發展的新形勢下,意識形態斗爭的戰場延伸至網絡空間,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已然成為關乎旗幟、道路以及國家政治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網絡安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著重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高校作為培育新時代人才的重要陣地,如何守護好校園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陣地,有效防范化解高校網絡安全風險,是當下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河南省社會科學規劃決策咨詢項目《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風險研判能力建設研究》(2024JC0071)項目組,針對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面臨的風險挑戰展開深入研究,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旨在通過這些策略,助力高校持續提升數字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與引領力,為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貢獻高校智慧與力量。
一、充分認識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重要意義
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關鍵構成要素。在數字化時代,網絡安全已然成為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的核心支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將網絡安全置于戰略高度,明確要求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網絡安全防御體系,推進網絡空間的法治化治理,為國家長治久安奠定堅實基礎。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人才培養與知識傳播的神圣使命,其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狀況,直接關聯到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的大局。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互聯網日益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主戰場、最前沿。能不能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關鍵要看能不能占領網上陣地,能不能贏得網上主導權。因此,高校必須從黨和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出發,強化校園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提升師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加強網絡空間法治建設,嚴密防范網絡攻擊,切實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深入開展網絡安全教育與研究,堅決防范網絡意識形態滲透,全力營造綠色、健康的校園網絡空間。
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保障。高校承載著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重任。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當代高校學生既是網絡技術的受益者,也是網絡思潮的易感群體。網絡在為學生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思想觀念,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必須筑牢校園網絡安全屏障,引導學生提高對錯誤思潮的辨別能力,自覺抵制“低級紅”“高級黑”、網絡民粹主義等不良影響,確保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立德樹人的思想基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是風險防控的關鍵環節。高校匯聚了大量思維活躍的青年,網絡通達,信息傳播迅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世界充斥著難以辨別的真假信息,不良信息和錯誤思潮極易乘虛而入,影響高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此外,高校中的敏感事件容易被放大、擴散甚至歪曲利用,引發意識形態領域的連鎖反應。因此,高校亟需加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管理,培育一批政治立場堅定、影響力強的“網紅”評論員,強化網絡正能量傳播,引導師生積極與輿情亂象作斗爭,幫助師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和網絡安全觀,防范輿情向意識形態風險轉化,維護校園及社會的和諧穩定,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
二、精準研判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風險挑戰
高校網絡安全領導機制存在漏洞。領導機制不健全是誘發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的核心誘因。一方面,網絡安全教育責任制尚未有效構建,安全責任未能精準壓實到具體部門或崗位,形成“多頭管理、責任懸空”的治理困局,導致管理責任鏈條出現斷裂。另一方面,校級統籌協調機構缺位,安全教育職能分散在學生工作部、信息中心、二級教學院系等多個部門,跨部門協作機制失靈,存在“協同壁壘突出、聯動效率低下”的現實問題,致使安全策略在執行層面遭遇梗阻。
高校網絡安全教育體系存在短板。教育體系不完善是制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防線建設的關鍵因素。其一,網絡安全教育的戰略定位不足,教育形式仍停留在傳統宣講層面,內容設置與大學生網絡生活實踐存在顯著脫節,導致教育實效難以充分釋放。其二,教育隊伍專業化建設滯后,專兼職教育力量配備不足,從業人員網絡安全知識結構陳舊,面對重大網絡輿情時,缺乏科學研判與應急處置能力,難以形成及時有效的教育干預。
高校網絡安全監管體系存在盲區。監管體系不健全是網絡意識形態風險滲透的重大隱患。一方面,對“表白墻”“校園墻”“新生群”等非官方社交平臺的信息監管存在空白,此類平臺發布的不良信息極易誤導學生價值判斷;另一方面,線上教學內容監管機制缺失,境外反華勢力與西方敵對勢力通過技術植入等手段,將錯誤言論與思潮滲透至線上教學資源和案例中,對學生實施隱蔽性意識形態侵蝕。
三、多措并舉構建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屏障
構建協同育人格局,提高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管理能力。重點強化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網評員和管理干部隊伍的聯動配合,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協同育人格局。首先,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專業課教師主體力量作用,將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融入思政課程之中,深入挖掘專業課程蘊含的、與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相關的思政元素,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有機統一。其次,發揮輔導員和網評員中堅力量作用,以建設性視角解讀高校熱點事件,平衡呈現多方觀點,在澄清事實基礎上推動形成理性對話、凝聚共識的空間。最后,發揮宣傳、學工、保衛、教務、信息中心等多部門力量,立足各自崗位,落實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崗位職責,形成齊抓共管、協同發力的工作格局。
創新教育方式方法,提升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應對能力。提升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水平,需突破傳統教育范式,通過內容創新和形式創新,實現理論傳播的實效性與親和力統一。在內容創作上,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三貼近”原則,內容聚焦大學生思想動態,緊扣社會熱點議題,實現理論教育與現實關切的同頻共振。在教育形式上,要擅于靈活利用網絡語言,吸引學生的關注,破除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心理阻隔;要擅于靈活運用圖像、視頻等形式,讓意識形態教育更加形象生動、更接地氣;要擅于將宏觀理論轉化為可感知、可共鳴的個體化敘事,使高校學生在網絡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實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
建立健全監管機制,提升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治理能力。筑牢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防線,必須將提升網絡安全防控水平與輿情引導效能和加快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進程有機統一,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網絡環境。一是強化安全防控管理,建立網絡信息動態收集、分析、研判機制,審慎實施對高校網絡信息的“一刀切”式管控。二是加強網絡輿情引導,建立熱點事件快速響應機制,第一時間發布權威解讀,有效阻斷負面輿情擴散和錯誤認知傳播。三是營造網絡空間法治氛圍,推進網絡新媒體管理的法治化建設,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網絡法治觀念,規范學生在網絡空間里的情緒和言行。四是要完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高校要統籌好宣傳、學工、保衛、教務、信息中心等單位,利用新技術加大對校園網、公眾號平臺的管控,全面把握輿情熱度、輿論態度、風險烈度,避免涉校輿情被不法分子渲染利用。
高校作為思想文化交融激蕩的前沿陣地,始終處于多元政治力量博弈、不同意識形態交鋒的關鍵領域,是意識形態安全守護的戰略要地。面對錯綜復雜的網絡輿論環境,筑牢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防線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需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持續推進。為此,高校必須將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根本遵循,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意識形態工作的戰略部署,不斷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通過強化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全面領導,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以主流價值引領多元思潮;同時,充分發揮思想輿論的凝聚作用,持續鞏固壯大積極健康的主流思想文化,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創新,為高等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精神動力,奮力開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高等教育事業協同發展的嶄新局面。(作者系河南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