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一把手”作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關鍵執行者,常處于“熱運行”的工作常態,任務密集、節奏緊張,易陷入“忙而盲”的被動局面。與之相對,“冷思考”則強調從繁雜事務中主動抽離,以系統性、戰略性的視角進行復盤、分析與謀劃,是實現工作提質增效的必要理性過程。可以說,“冷思考”作為破解“熱運行”困局的關鍵路徑,不僅有助于基層“一把手”實現從事務應對者向戰略謀劃者的角色躍升,更在深層次上推動其治理能力實現系統性進階,從而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注入持續而堅實的理性力量。
一、“熱運行”之困:事務主義的忙碌與盲區
基層“一把手”的“熱運行”狀態,是基層治理任務繁重、矛盾交織與責任壓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現實反映。他們如高速運轉的“陀螺”,被事務性工作持續驅動,雖在短期內可維持執行效率,卻長期受困于思維、經驗與應對方式的三重局限,形成制約工作提質增效的隱性瓶頸。
(一)思維的碎片化
在“熱運行”模式下,基層“一把手”的工作被不斷切分為多項即時任務,常以“逐個應對”方式處理。這種高度碎片化的工作節奏,導致思維難以形成連續、完整的邏輯鏈條,容易陷入“就事論事”的局限,弱化對整體工作的系統性把握。例如,在汛期抗洪搶險的同時,還需統籌鄉村振興與項目推進等任務,終日被事務裹挾,難以抽身思考諸如“鄉村振興與基層治理如何協同”等深層議題。長期如此,思維易困于“事務迷宮”,甚至陷入“按下葫蘆浮起瓢”的被動循環。
(二)經驗的感性化
基層“一把手”在長期實踐中,往往積累了大量本土化、情境化的經驗,如通過綜合調解化解矛盾,或借助現場督辦推動項目。這類經驗雖在局部和短期內有效,但因缺乏系統性提煉與理論升華,難以轉化為可復制、可推廣的工作范式。此類經驗呈現“感性化”傾向,如同零散的零件,無法整合為標準化的運作體系,從而阻礙基層治理方法的迭代與創新。
(三)應對的被動化
“熱運行”模式強調對問題的即時響應,致使基層“一把手”逐漸趨向“救火隊長”角色,疲于應對已發生的問題,而疏于對潛在風險的預判與戰略布局的主動謀劃。此種被動應對方式,使工作長期處于“追趕問題”的狀態,既難以把握發展主動權,也無法為區域長遠發展構建清晰的戰略路徑。
二、“冷思考”之解:從戰略盲區到治理破局的良方
“冷思考”旨在彌補“熱運行”的思維局限,推動基層“一把手”從事務執行者向戰略謀劃者轉型。它強調從日常事務中適度抽離,以系統視角對實踐進行復盤、對問題進行診斷、對路徑進行謀劃,而理論思維正是實現“冷思考”的認知基礎與方法支撐。
(一)“冷思考”是對實踐的復盤:實現從“做過”到“悟透”的蛻變
基層工作的價值不僅在于執行,更在于從經驗中提煉認知。“冷思考”通過對碎片化工作的系統梳理,將分散的任務串聯為完整的實踐鏈條,從而挖掘其背后的邏輯與規律,推動感性經驗向理性認知躍升,實現從“執行過”到“悟透徹”的質變。
(二)“冷思考”是對問題的診斷:實現從“應對”到“謀劃”的轉向
在“熱運行”中,問題應對往往流于表象。“冷思考”則強調以研究者的姿態,對問題根源進行深度剖析,識別其系統成因,推動治理從被動處置轉向主動設計,形成根本性、結構化的解決方案。
(三)“冷思考”是對戰略的謀劃:實現從“戰術”到“戰略”的躍升
基層治理不僅需要解決當下問題,更需布局長遠發展。“冷思考”借助對現狀的系統分析與發展趨勢的研判,幫助主體厘清發展方向,制定可持續的戰略路徑,從而跳出戰術層面的被動執行,實現向戰略謀劃者的角色轉型。
三、知行合一之道:讓“冷思考”成為行動自覺
對基層“一把手”而言,實現從“熱運行”到“冷思考”的常態切換,需構建系統化的實踐方法論。這依賴于習慣層面的“強制冷卻”、機制層面的“專題深研”與思維層面的“認知轉換”,使理論思維真正融入決策過程,成為引領行動的自覺框架,而非被動響應的臨時工具。
(一)養成“強制冷卻”的習慣:為“冷靜思考”預留“專屬時間”
思考不應讓位于事務性忙碌。實現“冷思考”的首要前提,是在緊湊日程中為其設立不受干擾的固定時段。例如,可推行“思考日”機制,每月設定專注時段,系統開展反思與前瞻規劃,為戰略決策預留必要的認知空間。
(二)建立“專題深研”的機制:讓“理論思維”聚焦“核心問題”
基層問題錯綜復雜,思考需避免泛化。應建立“專題深研”機制,圍繞重點、難點類議題展開持續研究。通過確立專題、深入調研獲取一手材料、結合實踐檢驗思路等環節,實現從現象觀察到本質把握的認知深化,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路徑。
(三)掌握“思維轉換”的方法:實現從“敘述”到“論述”的升級
理論思維的核心在于超越事實陳述,走向問題本質的解析與建構。基層“一把手”需推動思維從現象描述轉向系統分析,注重挖掘成因、提煉方法、構建邏輯,完成從“知道是什么”到“理解為什么”的認知躍升,形成具備解釋力與指導性的實踐論述。
“熱運行”與“冷思考”之間的張力,構成了基層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對核心辯證關系。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推動二者實現可持續的動態平衡與良性循環,是提升治理韌性與發展潛力的關鍵。這要求基層“一把手”不僅要成為沉著的“實踐家”,更要成長為富有遠見的“戰略家”。唯有在實踐與思考的持續迭代中,才能鍛造出兼具執行力度、思維深度與戰略遠見的新時代治理骨干,從而扎實有力地驅動地區發展邁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新征程。(作者:王東偉 北京市懷柔區北房鎮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