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猇亭產業園民商事調解中心,有一位“調解員”,它不領工資,卻24小時在崗;它沒有形體,卻在糾紛調解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它的名字,叫作“猇小司”。今年,猇亭區司法局通過自主研發,集成先進大模型,建成全省首個司法行政系統AI公法專員“猇小司”。它已在調解、合法性審查、法律文書生成、綜合服務、普法宣傳、行政執法監督、企業法治體檢七大核心應用場景實現了突破。
金牌調解員申樹昌調解桌旁,常常彌漫著夫妻爭執的怨氣、鄰里不和的火氣。過去,他依賴多年經驗揣摩當事人心理,而今,他多了一位“情緒翻譯官”。

一次,一對夫妻因家庭財務問題吵得不可開交。表面上,妻子指責丈夫亂花錢,丈夫埋怨妻子管得太嚴。正當調解陷入僵局時,申樹昌看了一眼電腦屏幕上“猇小司”實時生成的情緒曲線圖。
“很有意思,”申樹昌回憶道,“妻子語氣強硬,‘猇小司’卻提示她的‘悲傷’和‘恐懼’指數很高;而丈夫看似沉默,‘焦慮’曲線卻在飆升。”這讓他意識到,矛盾的表面是錢,內里卻是雙方對家庭未來的失控感與不安全感。他隨即調整策略,不再糾結于具體賬目,轉而引導雙方描繪對未來生活的愿景。果然,妻子的眼淚奪眶而出,丈夫也終于打開心扉。一場危機,在猇小司的“提示”下,被成功化解。
“猇小司”的本事,不止于調解現場的“讀心術”。它接入全區多年的調解案例庫,更是一位能預見風險的“數據預言家”。
今年上半年,在轄區某企業工程款結算糾紛案中,面對矛盾僵局和不穩定風險,“猇小司”在系統學習案情后,精準識別當事人情緒爆發根源,迅速制定“特殊時期穩控預案”與“跨區域聯動方案”,并為調解員提供了極具針對性的化解預案。

“它讓我們的工作從‘事后滅火’轉向了‘事前防風’。”申樹昌說,“‘猇小司’就像一臺高精度雷達,幫我們掃描出水面下的冰山。”
有一次,在調解一起知識產權糾紛案中,“猇小司”根據對話內容,判斷一方當事人妥協意愿極低,建議暫停調解,轉入訴訟程序。但申樹昌憑借多年經驗,從當事人一個眼神中看到了轉機。他沒有放棄,而是選擇從另一個合作共贏話題切入,最終找到了突破口。申樹昌深知,“猇小司”提供的永遠是冷靜的數據分析和概率預測,而真正的共情、理解與抉擇,永遠需要人來完成。
如今在民商事調解中心,這位特殊的“同事”正安靜地學習、成長,準備在下一個棘手的案件中,再次為自己的“人類拍檔”送上關鍵助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