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丁英華 張馨文 謝宇智
旅游業是歐洲眾多城市的金字招牌。然而,歐洲一些熱門城市正遭受“旅游過熱”反噬:房價高漲、街道癱瘓、文化認同感流失……壓力之下,一些城市按下旅游“減速鍵”:限房、控流、調車、疏散客流……
面對游客潮,歐洲“招架不住了”
2024年,聯合國《世界旅游晴雨表》公布了一組數據:歐洲一年接待國際游客7.47億,占全球最高份額,其中70%以上的游客集中涌入南歐和西歐。受益于旅游熱的同時,這些地區也面臨日益嚴峻的接待壓力。
今年6月,西班牙巴塞羅那、格拉納達、圣塞瓦斯蒂安三地同時爆發反旅游游行。游行者高舉“游客殺死了我們的城市”“讓游客回家”的標語,甚至拿水槍象征性“驅趕”游客。
抗議并不止于西班牙。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也已屢屢上演市民與游客的“正面交鋒”。一則關于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在威尼斯舉辦豪華婚禮的傳聞引燃街頭怒火,抗議者高呼“No Space for Bezos”(沒有貝索斯的空間)。
游行抗議并非情緒爆發,而是源于實實在在的“城市過載”。2023年,法國接待國際游客超過1億,位居全球第一;西班牙以9400萬緊隨其后,遠超其常住人口;希臘游客數量接近全國人口4倍。當游客數量持續超過本地常住人口,居民生活節奏被打亂,不滿情緒積聚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沉默,要求在城市發展與日常生活之間重新劃定邊界。
城市節奏、生活空間被擾亂
“來歐洲看風景”的背后,是無數歐洲城市居民不得不為游客讓路的窘境。
住房成本上升、用水緊張。在西班牙,短租平臺的迅速擴張直接推高住房成本,城市居民與游客展開“房源搶奪戰”。以巴塞羅那為例,去年這個170萬人口的城市接待游客超過1550萬,租金瘋漲超三成。在今年6月巴塞羅那的抗議活動中,示威者控訴大量住房被改作短租公寓,迫使原本居住于此的居民搬離。
在地中海沿岸的熱門海島與港口城市,旅游旺季的酒店、游輪用水需求較大。據調查新聞網站“巴爾干洞見”報道,克羅地亞達爾馬提亞沿岸地下水資源被過度開采,居民用水安全告急。
7月5日,人們在法國巴黎圣母院前游覽 高靜 攝
街道擁擠,公共空間緊張。以威尼斯為例,老城區在旅游旺季每天迎接上萬人“潮水般”從郵輪、長途巴士涌入,狹窄街巷頃刻癱瘓。類似場景也在歐洲其他知名城市出現,不少市民不得不改道避開景區,“讓出城市”給游客。
城市越來越像“景觀櫥窗”,特色文化消失。伴隨旅游商業化加劇,巴塞羅那、雅典等城市的傳統街區漸漸失去原貌,帶有本地特色的老書店、面包坊、五金店正被紀念品店、網紅奶茶店替代。多樣生活氣息,正在被單一游客體驗替代。
歐洲多地拒絕“旅游過熱”
面對“旅游過熱”帶來的住房緊張問題,巴塞羅那計劃在2028年前全面取消全市約1萬套短租公寓的運營許可,明確釋放“住房優先于游客”的信號;克羅地亞的杜布羅夫尼克通過限制老城區新增短租住房、回購房產轉租給本地人緩解住房壓力;佛羅倫薩成為首個在歷史城區全面禁止新設短租的意大利城市,同時用3年稅收減免激勵業主將短租房改為長期酒店經營。
面對旅游潮“失控”,杜布羅夫尼克建立城市通票系統,不僅能實時監測游客分布,還能向游客推送錯峰建議,勸導他們避開高峰時段。該市還設置“旅游巴士入城預約”制度,未預約將面臨高達2000歐元的罰款。同時,將進入老城的出租車從9000輛減至700輛,游客租車需停至外圍區域。
在文化保護方面,威尼斯的“威尼斯真實”項目成為保護文化生態的成功樣本。游客只要使用“朋友通行證”,就能在當地手工藝商店享受折扣或文化推薦。這既是一種文化導覽,也讓每一筆消費都更具意義,還讓城市的獨特風貌得以更好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