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嚴明 喬本孝
巴黎是法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與其他世界性大都市一樣,面臨貧富差距擴大、人居環境惡化等問題。為應對這些“大城市病”的挑戰,巴黎在都市治理方面祭出三招。
“社會混合”緩解貧富對立
“社會混合”是法國公共政策的一個術語,指的是同一個社區要有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居住,以加強社會融合與團結。法國法律規定,巴黎社區人口超過1500人的、外省主要城市社區人口超過3500人的,社區內住宅須有25%是社會住房。社會住房一般為中低收入人群所居住,許多是少數族裔和外來移民。
人們在法國巴黎塞納河上乘坐游船 高靜 攝
半月談記者在巴黎經常看到,富有設計感的商業樓盤和高密度的社會住房相鄰而建。居住其中的人盡管階層有別,但可以使用同樣的社區公共服務。
以公立學校為例,按照“就近入學”原則,混合社區的生源自然是混合生源。據法國國民教育部2023年一份報告,在生源混合程度高的學校,家境較好的學生表現得更積極樂觀,家境較差的學生也更有安全感。學生成績實際上未受生源混合影響,尤其是家境較好學生的成績也沒有被拉低。
“15分鐘城市”改善人居環境
在國際上頗有名氣的“15分鐘城市”理念,最早由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學者卡洛斯·莫雷諾在2016年提出。他認為,現代城市起初是為了生產工作而設計,人們住在郊區,開車通勤上班,城區則按照功能劃分為商業區、娛樂區等,隨之而來就有了富人區、窮人區的區分。“15分鐘城市”要打破這些隔閡,讓城市居民不分階層,居住、工作、看病、采購、學習、娛樂6大基本需求都能在家周邊步行15分鐘行程范圍內得到滿足。
這一理念得到本屆巴黎市政府的青睞,莫雷諾被聘為政府顧問。以此為目標的改革有不少具體措施,包括新建配套設施、保護臨街小店、活用公共場所等。2021年起巴黎部分學校在學生休周末時對周圍居民開放,成為社區文化活動場所,即是其中一例。
改善人居環境,要扭轉以汽車為中心的城市規劃,為行人留出空間。為此,巴黎市政府在推行公共交通的同時,出臺一系列限制汽車出行的政策。去年11月,巴黎市中心劃定出“限制交通區”,汽車可以抵達區內停泊,或結束停泊從區內駛離,但不允許直接穿行。今年3月,巴黎試行把環城公路部分路段最內道改成“拼車”專用道——統計顯示巴黎大部分出行車輛里只有駕車人,這被視作對交通資源的“鋪張浪費”。
以“跨城合作體”完善治理協同
傳統上,法國地方行政采取雙軌制,部分由中央管轄,部分由地方自治。即便行政區劃級別不同,各地方政府間也沒有從屬關系。為求協同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法國地方政府紛紛結成“跨城合作體”。巴黎市及周邊市鎮于2016年正式成立有獨立財政的“大巴黎都會區”,面積是巴黎市的8倍。
大巴黎都會區在以下四方面替代域內市鎮行使權力:一是城市空間整治,二是城市住房管理,三是經濟、社會、文化活動管理,四是節能環保。大巴黎都會區由一個民選的議會管理,同時成立兩個咨詢機構,分別是域內各市鎮市長組成的“市長議會”和社會各界及市民代表組成的“發展議會”。
大巴黎都會區也被劃分為11個較小的“跨城合作體”,它們和巴黎市統稱12片“領土”。這12片“領土”依照其域內市鎮授權管理用水、垃圾處理、貧困救濟等。大體上,都會區管總體,各“領土”管本地,二者在一些事務上協調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