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耶路撒冷9月8日電 中東戰地手記|約旦河西岸荒原上的擴張與掙扎
新華社記者王卓倫 路一凡 馮國芮
從耶路撒冷一路向東,地勢逐漸下降,空氣變得越發悶熱。這片由以色列控制的約旦河西岸荒原上,沿途路標都指向同一個目的地——馬阿勒阿杜明。
這是8月26日在約旦河西岸猶太人定居點馬阿勒阿杜明附近以方規劃的“E1區”拍攝的巴勒斯坦兒童。新華社記者 王卓倫 攝
這是約旦河西岸最大的猶太人定居點之一。一幢幢房屋綿延排列,一眼很難望到邊。尚未走近,僅憑遠眺,也能被這處猶太人定居點的規模之大所震撼。
走進馬阿勒阿杜明,住宅排列整齊,道路寬闊平整,超市、商場、運動場等配套設施齊全。定居點內有十幾輛大巴,可將居民運送至以色列境內的城市或位于約旦河西岸的其他猶太人定居點。
馬阿勒阿杜明市長蓋伊·伊夫拉赫對記者說,馬阿勒阿杜明目前約有4.1萬居民,“E1區”建成后,預計將增加約1.5萬居民。
然而在古老的荒原上,潛藏著新的暗流。今年8月,以色列國防部下屬的民政管理局高級規劃委員會批準在耶路撒冷以東和馬阿勒阿杜明之間的“E1區”建造3401套定居點住房。“E1區”面積約為1200公頃,自20世紀90年代起便被以色列納入規劃,但因國際社會壓力屢遭擱置。此次以色列批準推進“E1區”計劃,不出意料地再次激起國際社會譴責聲浪。
站在馬阿勒阿杜明的一處高地,可以清楚看到以方規劃的“E1區”。不少貝都因人仍在那里生活。沿著1號公路,記者來到一處阿拉伯游牧民族貝都因人的聚居點。他們的房屋大多由破舊鐵皮和鋁合金搭建而成,空氣中混合著垃圾和羊糞的刺鼻氣味。令人不安的是,他們常年面臨來自極端猶太定居者的暴力襲擊威脅。
這是8月26日從約旦河西岸猶太人定居點馬阿勒阿杜明拍攝的以方規劃的“E1區”和耶路撒冷(遠處)。新華社記者 王卓倫 攝
“我們沒有選擇,我們也無處可去!”60歲的阿卜杜拉·阿拉拉一家在這個聚居點生活了幾十年,如今可能會隨時被驅逐。他告訴記者,一些貝都因人已經收到了以色列發出的驅逐令。
據悉,“E1區”計劃不僅涉及耶路撒冷以東的巴勒斯坦社區,還可能導致數十個貝都因社區被迫遷離。受影響的社區多達47個,其中大多數依賴畜牧和小規模農業為生。如果他們被迫離開,不僅意味著失去土地和房屋,更意味著失去教育與未來。
猶太人定居點問題是巴以和平進程主要障礙之一。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占領東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并開始建設猶太人定居點,引起巴方強烈反對。數十年以來,由猶太人定居點問題引發的巴以暴力沖突循環往復。
有分析指出,在新一輪巴以沖突延宕近兩年的背景下,以色列推進“E1區”計劃,是利用“戰爭窗口期”的政治操作。內塔尼亞胡政府一方面通過擴建定居點鞏固右翼盟友的支持、轉移國內矛盾,另一方面試圖通過制造“既成事實”,進一步蠶食巴勒斯坦領土,以期實現所謂的“大以色列”目標。
這是8月26日從耶路撒冷拍攝的以方規劃的“E1區”和1號公路。新華社記者 王卓倫 攝
耶路撒冷安全與外交事務中心研究報告指出,“E1區”項目不僅僅是住房建設,更是對整個約旦河西岸格局的深度改造。這一計劃將把約旦河西岸分割為南北兩個區域,阻礙東耶路撒冷與巴勒斯坦城市伯利恒和拉姆安拉之間的地理連貫性,并使耶路撒冷與馬阿勒阿杜明之間形成連續的猶太社區。這意味著,“E1區”既延續了以色列擴建定居點的政策,也是右翼勢力打造所謂“耶路撒冷大都會”的關鍵拼圖。
國際社會對以方這一舉動予以強烈譴責。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以色列批準在約旦河西岸“E1區”新建定居點的計劃,對“兩國方案”是致命威脅。古特雷斯重申,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保留和擴建猶太人定居點的做法違反國際法,必須停止。
長期反對定居點建設的以色列非政府組織“現在就和平”在一份聲明中指出,推進“E1區”計劃將破壞巴以問題的政治解決前景,嚴重威脅巴勒斯坦建國進程。
不遠處,推土機尚未開動。每一次占領、抵抗與掙扎,都注定在這片糾葛難解的土地上留下新的傷痕。而這一次“E1區”項目的推進會否成為下一次巴以沖突的風暴眼,沒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