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美國出現“鏈上化債”跡象。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美國國債產品——代幣化國債爆發,由去年年中的不到13億美元、快速增加至近期的超70億美元。與此同時,與現實世界美元、美債等法定資產掛鉤的特殊加密貨幣穩定幣發展勢頭迅猛,如發行泰達幣的Tether公司2024年已成為美國國債第七大外國買家。“鏈上化債”展露美國新型金融霸權,凸顯其債務輸出路徑轉換,將給全球金融秩序帶來隱憂。

“鏈上化債”數量激增
多家外媒援引第三方平臺數據稱,到今年8月下旬,鏈上美債已達74.5億美元新高。去年年中時,這一市場規模還“不到13億美元”。
隨著區塊鏈、虛擬貨幣等快速發展,與之關系密切的真實世界資產代幣化關注度不斷提升,美債代幣化是其中重要類型之一。
業界人士表示,資產代幣化是通過區塊鏈技術,將現實中的實體資產,如房產、設備、債券等,轉化為鏈上可交易的數字通證,從而在鏈上進行標識和交易。這種將傳統資產與區塊鏈融合的方式,一定程度被視為連接傳統金融和去中心化金融的橋梁。
知名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于2024年與資產代幣化平臺合作推出的代幣化基金BUIDL,擴張快、規模大。外媒報道稱,到今年年中該基金規模已超20億美元,吸引了不少來自亞太地區的投資者。
在美債代幣化產品之外,伴隨穩定幣快速發展,美國化債也迎來新的空間。
今年6月,美國參議院通過《指導與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以下簡稱《天才法案》),將穩定幣納入監管。

9 月17日,紐約證券交易所電視屏幕上播放畫面
觀察人士認為,穩定幣具有與美元、美債等1:1掛鉤的特點,美國政府意在促進美元穩定幣合規發展,釋放美元穩定幣需求,并將美元穩定幣間接轉化為對美債的支撐。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5年3月,穩定幣最大發行者Tether公司發行的泰達幣規模接近1500億美元,第二大發行者Circle公司發行的美元幣規模超過600億美元,兩者分別將八成和九成的儲備投資于美債和美債回購協議。
2024年,Tether公司凈買入331億美元美債,成為當年僅次于開曼群島、法國、盧森堡、比利時、新加坡和英國的第七大外方買家。就總量而言,目前Tether公司成為美債的全球第十九大持有者。
債務輸出路徑轉換
專家表示,美國“鏈上化債”抬頭,凸顯美國債務輸出出現路徑轉換。
一方面,區塊鏈技術正成為美債全球分銷的新載體。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原副局長王錦俠等認為,美國正在將區塊鏈網絡,轉換為其債務輸出的高效基礎設施。
鏈上美債近來的爆發式增長,恰好對應美國政府債務上限危機、地緣政治緊張時期,當傳統的雙邊政府購買渠道受阻時,分散化的鏈上市場成為美國新的融資來源。
盡管美債代幣化相較于幾十萬億美元的美國總債務仍顯微小,但其增長軌跡和滲透模式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驗證了通過技術包裝實現債務輸出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華爾街巨頭也在“鏈上化債”中發揮重要作用。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等認為,從技術架構看,鏈上美債代幣化或許并非真正去中心化,更多是傳統金融體系在區塊鏈上的映射——發行方仍是傳統金融機構,儲備資產仍由華爾街巨頭管理,監管框架仍遵循美國法律。真正改變的只是交付方式——從紙質憑證變為區塊鏈代幣,從營業時間交易變為7×24小時操作。
以貝萊德公司為例,它不僅管理著BUIDL基金,同時是Circle公司美債儲備的主要托管方,憑此取得相當比例的利息收入。
這種利潤分配模式更像是金融巨頭通過技術中介收取數字化費用。與此同時,Robinhood、Coinbase、Circle等金融科技公司,在前臺承擔起將美國資產包裝成鏈上產品銷往世界的任務。由此,美國政府獲得低成本的債務融資。
給金融秩序帶來隱憂
依賴于國際支付體系、石油美元循環機制和各國央行美元儲備需求的傳統美元霸權,原本已日漸面臨替代方案的挑戰,但隨著美元幣等穩定幣更多成為鏈上借貸的基礎抵押品、鏈上借貸以美債收益作為利率基準頻次增加、美元穩定幣作為中介資產的情形變多,鏈上美債可能對美元霸權形成新的支撐,并通過區塊鏈網絡的“技術中性”外衣增加其滲透力,再度提升其他經濟體對美元的依賴。
專家認為,美國“鏈上化債”展露的“新型霸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抗擊打性和擴展性等特征。當鏈上資產管理規模不斷壯大、數字貨幣成為國際貿易重要結算工具時,這種通過技術誘導實現的金融霸權,很可能對全球金融秩序帶來新的隱憂。
業界人士認為,美國《天才法案》的推出,賦予穩定幣支付職能,點對點式去中心化的支付活動也可能快速興起,并對現有全球支付格局產生沖擊。
為了迎擊鏈上金融霸權威脅,同時為搶抓數字經濟時代的主動權,越來越多的經濟體展開積極防御。此前,歐洲央行一位高級官員警告稱,與美元掛鉤的穩定幣快速普及,可能削弱歐洲央行對歐元區貨幣政策的掌控。近期,一些國家出臺法案規則,將包括穩定幣在內的加密資產納入監管框架,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探討推出與自身法定貨幣掛鉤的穩定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