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婆婆,開門!暴雨要來了!”6月29日早上8點,在四川蓬溪縣紅江鎮永益村,“紅色沖鋒隊”隊員左均拍著一扇大門反復呼喊。
雨水裹挾著泥沙“砸”向地面,村道積水已漫過腳踝……左均的褲腿沾滿泥漿,手里緊緊攥著一張重點人群轉移名單。門內,86歲的獨居老人蔣全珍因聽力不好,隔了許久才回應。
“暴雨來了!快跟我去安全的地方!”左均一邊大聲向老人解釋,一邊幫老人收好常用藥和換洗衣物,背著老人向安全場所轉移。
此時,一場暴雨正突襲四川蓬溪縣紅江鎮。“橙色山洪預警!各網格立即行動!”紅江鎮黨委組建的應急指揮微信群發出指令后,包括左均在內的60余名“紅色沖鋒隊”隊員同步行動。
敲門窗、講風險、搬物資……隊員們打著手電沖進雨幕,15分鐘內,對有受災風險的24戶52名村民完成風險告知與人員轉移。
6月29日,蓬溪縣紅江鎮“紅色沖鋒隊”隊員正在轉移群眾。(受訪者供圖)
“以前暴雨突襲的時候,村干部分片跑,1小時才能通知完,現在有‘紅色沖鋒隊’扎在‘微網格’里,15分鐘就能‘家家到’。”紅江鎮黨建辦主任韓玲算了筆“效率賬”,自“微網格”應急閉環機制落地后,群眾轉移時間縮短60%,在多輪強降雨中實現“零傷亡、少損失”。
紅江鎮三面環江,地勢低平,每到“七下八上”的防汛關鍵期,就面臨不小的防汛壓力。去年8月,紅江鎮正式組建“紅色沖鋒隊”。鎮村干部主動挑頭,黨員骨干搶先站出來,僅1年時間,這支隊伍就從最初的40名黨員,發展壯大到280名黨員。
“紅色沖鋒隊”不僅是雨中護民的逆行者,更是雨前助農的先行者。
8月25日,正值早稻成熟的關鍵期,紅江鎮白土壩社區脫貧戶郭正情卻站在自家稻田里急得直跺腳,“預報說明天有大雨,我這四畝半稻谷還沒割呢!”郭正情家里人手不夠,一年收成眼看要“泡湯”。
“郭大哥別慌!我們來了!”當天下午,“紅色沖鋒隊”隊員就帶著鐮刀鏟子、開著收割機趕到了。原來,沖鋒隊早已提前摸清全鎮12戶缺勞動力農戶的秋收需求,組建了3支搶收專班,專門應對陰雨天氣下的“搶收戰”。
8月25日,蓬溪縣紅江鎮“紅色沖鋒隊”隊員助農搶收。(受訪者供圖)
隊員們分工明確,農機手操作收割機脫粒,其他黨員有的收割田邊稻谷,有的蹲在田埂撿拾散落稻穗。
傍晚,稻谷全部收割完畢,隊員們又幫著將收割后的稻谷運到曬場攤開晾曬,確認其不會受潮才離開。第二天大雨落下時,郭正情特意給沖鋒隊送了袋新米,他說:“你們比親人還貼心,這米你們一定要嘗!”
8月25日,蓬溪縣紅江鎮“紅色沖鋒隊”隊員助農搶收。(受訪者供圖)
截至目前,“紅色沖鋒隊”累計幫農戶搶收稻谷、玉米等作物80余畝,協調農機20余臺次,解決“收割難”“晾曬難”等問題40余件。紅江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甘義峰說:“沖鋒隊把‘辦公室’搬到田間地頭,就是要讓農戶‘種得放心、收得安心’。”
目前,“紅色沖鋒隊”的服務已發展到防汛應急、安全生產、環境治理、產業發展、矛盾化解、扶農助農6大領域,形成“一隊多能、就地轉換、全域覆蓋”的基層服務體系。
“看到‘紅色沖鋒隊’來了,心里就踏實!”82歲村民冉體坤的一句感慨,道出了群眾對他們的信賴。搶在急難險重前,干在地壩田坎間,“紅色沖鋒隊”守護人民的切身利益,讓為民服務的初心在這片熱土上落地生根。(記者邊思琪、高健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