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劉錚
婉轉的戲曲唱腔從社區廣場飄來,正在做手工編織的居民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在山東省菏澤市,社區融合黨群服務、養老托育、文娛健身、創業創新等功能,將精細化治理的“繡花功夫”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重要陣地。
群眾舞臺
在菏澤市牡丹區牡丹街道洪福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樓內的一處多功能文化活動室就是居民心中的“大舞臺”。“華夏大地歲月長,禮儀之邦美名揚……”絲竹悠揚,字正腔圓,正在上演的戲曲劇目《高價彩禮莫要講》不時引來觀眾陣陣喝彩。“過去想唱沒地方,現在社區提供場地,老伙計們天天來,精氣神都足了。”一名剛唱完戲的老票友說。
“目前社區聚集了56名書畫、戲曲、歌舞愛好者,孵化出書畫隊、戲曲隊、歌舞隊3支新時代文明實踐隊伍。”社區黨支部書記洪士慶說,這些隊伍將移風易俗、孝老愛親等主題融入節目,既豐富了居民的業余生活,又能傳遞文明理念、弘揚時代新風。
在幾十公里外的巨野縣鳳凰街道嘉園社區,閱覽室內書香濃郁,乒乓球臺前激戰正酣,棋牌區里笑語不斷,最吸引人的是幾位大姐手中翻飛的鉤針。“沒事的時候來這織個小杯墊、小玩偶,既能活動手指頭,又能和老姐妹們拉呱聊天。”居民李大姐邊鉤著針織杯墊邊說。
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孫從喜介紹,為了豐富周邊群眾的文化生活,社區組織18家培訓機構、愛心商家提供公益服務,并成立了40余支合唱、舞蹈、手工等文藝隊伍,每周開展各類公益課程,累計1.3萬余人次參與。“我們就是要把社區打造成‘百姓客廳’,讓大家下樓就能找到樂子、交到朋友。”

在巨野縣鳳凰街道嘉園社區,一名女士正在展示她剛剛鉤織的作品 劉錚 攝
溫馨港灣
暑假期間,為了讓孩子在家門口就能優質“充電”,鄆城縣鄆州街道東城社區整合現有資源,將社區活動室改造成托管教室,并依托“青鳥計劃”招募大學生志愿者。在托管課堂內,9歲的學生劉一淳向半月談記者展示自己剛完成的《我眼中的哪吒》繪畫作品:“看,這是老師幫我畫的圖,我涂的顏色。”
“除基礎托管服務外,我們還創新‘流動課堂’模式,融入紅色教育、興趣培養、安全自護、心理健康等特色內容,助力兒童全面發展。”鄆城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中心主任梁福標介紹,東城社區“流動課堂”定期開課,年均開展各類活動100余次,惠及青少年兒童3000余人。
類似的社區暖心活動在菏澤新時代文明實踐中隨處可見。
在單縣東城街道,街道衛生院中醫科深入社區設立免費會診處。“中醫義診一來,我們在家門口就能看專家,方便得很。”74歲的村民李振同捋起袖子讓醫生把脈,臉上露出安心的笑容。
在成武縣文亭街道古城社區,社區舉辦的“拾光計劃”第2期活動為段立新和丁文老兩口免費補上了一張遲到多年的婚紗照。“這不僅彌補了我們多年的遺憾,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來自街道和社區的關愛。”老人說。
在巨野縣,正在嘉園社區食堂就餐的老人姜益廣說:“孩子們都在外地工作,一個人在家做飯太麻煩,現在每天中午都來食堂吃飯,在這兒不僅飯吃得香,還能和老伙計們嘮嘮家常。”
活動做優做精的關鍵,在于有效整合資源與持續創新。菏澤各縣探索社區牽頭、社會組織運營、志愿者深度參與的運行機制,有效鏈接起大學生群體、義工協會、醫院等多元力量,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提供人才和資源支撐。與此同時,“公益+低償”的可持續模式也開始在一些社區試點,旨在讓優質服務“不止于一時熱鬧”,而是擁有自我造血、長效運營的能力。
編輯:李坤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