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周科
清晨7點的深圳市寶安區凱旋城小區,晨曦為樓宇鍍上一層暖光,年逾七旬的李富春已步履不停地開始每日巡查。作為社區黨支部書記兼“老班長工作室”負責人,他奔波于396戶居民的外墻維修現場,挨家溝通、全程監督,硬是將這項涉及多方利益、群眾反映強烈的工程,做到了“零投訴”。
這位老黨員的堅持,是寶安區數千名離退休黨員干部和數萬名外地來深“候鳥”老黨員,在基層治理一線發光發熱的生動縮影。
“歸巢”管理,“候鳥”黨員有作為
寶安區外來人口多,隨遷老黨員也多。為此,寶安通過流動黨員結對聯系和“雙重管理”機制,為“候鳥”們一一“筑巢”,讓老同志從“流動”變“融入”。
來自江西的符北瑞,2019年從金融系統退休后,為照顧子女孫輩來到深圳,帶著一身管理經驗與法律專長,一頭扎進社區服務中。他成為社區長青老齡大學的“全能管家”:擔任書法、繪畫、民樂課程老師,為大家帶來豐富的學習活動;定期提供法律咨詢,細致化解居民鄰里矛盾、解答養老政策疑問。
在眾多志愿者的幫助下,長青老齡大學不僅成為長者陶冶情操的“文化樂園”,更發展成凝聚人心、服務社區的“關鍵陣地”。
攻堅克難,先鋒身影顯擔當
“銀發人才矩陣”不止活躍在琴棋書畫里,還鉆進基層治理的難題中。石巖羅租片區作為深圳地鐵13號線中樞,前期征拆任務重、涉及利益主體多,不少居民對征拆心存抵觸。曾任石巖村黨支部書記的張錦雄,主動向社區黨委“請戰”。
揣著政策文件和規劃圖,張錦雄把生硬的條文“翻譯”成家常話;面對居民對補償的疑問,他掰著手指頭,一筆一筆算清明細;遇到仍有顧慮的住戶,他指著規劃圖,細細描繪未來的美好生活。30余次登門溝通之后,業主們終于放下顧慮,順利完成復核測量與簽約,羅租社區征拆任務100%完成,居民們親切地稱他為“永不褪色的紅袖章”。
這樣的溫暖故事,在寶安還有很多。2024年,深圳大學收到一筆12萬元的捐款,捐贈者是94歲的抗美援朝老兵孫熙濤。深知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孫熙濤拿出12萬元,委托街道黨組織交給深圳大學,要求以“特殊黨費”的形式,資助3名技術領域專業的大一新生,撒播下科技報國的火種。
雙城銀輝,鏈接深港兩地情
作為擁有千年歷史的“深港文化之源”,寶安的老黨員們不僅是本土發展的建設者、見證者,更成為深港雙城情誼的“擺渡人”,在基層治理、文化傳承、青年交融中架起連心橋。
曾擔任西鄉街道河西村黨支部書記的林棟章,退休后把精力放在了助力港澳青年發展上。依托香港寶安西鄉同鄉會、西鄉街道歸國華僑聯合會等平臺,他成了港澳青年的“貼心顧問”,為找工作的青年引薦企業資源、對接生活服務,并向香港青年宣介政策,講述大灣區發展機遇,把國家政策轉化為青年們能觸摸到的發展藍圖。

曾擔任寶安區西鄉街道河西村支部書記的林棟章,向小學生開展紅色教育
在福永街道塘尾社區,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醒獅)代表性傳承人鄧錦平退休后,也沒閑著:擔任社區老年協會會長、紅白理事會成員,為居民調解矛盾、操辦紅白事,并協助聯絡僑界人士,幫助僑胞解決各類生活難題。
“群眾需要時站出來,社區需要時頂上去,社會需要時沖在前。”寶安區委組織部老干部管理科科長林歡歡的話,道出了這群老黨員的初心。在黨組織的引領下,他們退休不褪色,把歲月沉淀的經驗、滿腔的熱忱,化作基層治理中的紅色銀發力量。
編輯:宋榮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