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楊金志 有之炘 王默玲
在上海市長寧區新華路街道,72歲老人柴俊勇的名字家喻戶曉。他是新華路街道申新花苑小區業委會主任,也是曾經的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有人戲稱他“官”越做越小,柴俊勇卻笑一笑回應說,崗位有退休,但黨員不退休。
做一顆種子
一件整潔的白襯衫,銀白的短發梳理得一絲不茍;雖已年過古稀,但精神矍鑠,雙目炯炯有神,透著一股年輕人一般的精氣神;聲音洪亮而清晰,語速不緊不慢、擲地有聲,又夾雜著上??谝簟@是半月談記者在新華路街道紅莊居民區黨群服務站見到柴俊勇時的第一印象。
柴俊勇退休后,將自己的黨組織關系從原單位轉到新華路街道紅莊居民區黨總支第四黨支部?!鞍盐业囊簧h的事業連在一起,這是我成為一名黨員時的承諾。”這位有著53年黨齡的老黨員向半月談記者袒露心聲,“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到了哪里就同人民結合起來,在那里生根開花結果,我就要做這樣的種子。”
做黨的理論的傳播者——這是柴俊勇對自己的第一重定位。柴老擁有豐富的黨務工作經驗和扎實的理論基礎,他根據聽眾的特點,定制化宣講內容——給企業講政策解讀與形勢分析,給學生則多講故事、多談未來。日積月累,退休多年的柴俊勇收獲了一批“粉絲”。
今年4月,柴老的黨課又火了。作為新華路街道理論宣講團成員,他在做客一場視頻直播時,圍繞社區治理的心得,講了一堂近兩小時的黨課。這是柴老的首次直播,居然收獲了30余萬個點贊和500多條評論。
“正能量獲得大流量,可見社區治理的話題多么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辈窨∮赂嬖V半月談記者,他喜歡自稱“柴生”,“生者,學之士也,我就是一名孜孜不倦的好學之士,至老不倦”。

柴俊勇在理論宣講
從“最后一公里”做到“最后一米”
作為城市運行的“微循環系統”,社區的治理是基層工作的切口,也是撬動城市現代化治理的支點。
對此,柴俊勇深有感觸。他所居住的申新花苑小區是典型的混合型老舊小區。3年前,雨季漏水問題引發居民和物業之間的矛盾:一時間,小區公告欄貼滿投訴信,物業經理也要撤場。就在這時,柴俊勇接下業委會主任的重任,并組成以黨員為骨干的業委會班子。
雨季漏水頻發、綠化帶雜草叢生、小區停車難,老舊小區有治理短板,直接原因是物業服務不到位,居民拒交物業費,深層原因在于雙方之間信任缺失。
面對問題,柴俊勇當機立斷,先籌資解決漏水維修問題,再協商物業費等經費問題。在小區居住了27年的居民顧定槐告訴半月談記者,自從柴俊勇當了業委會主任,小區不少“歷史遺留”的疑難雜癥得到解決?!安窭夏芸斓稊貋y麻,把矛盾掐滅在萌芽階段,又能像解決自家問題一樣幫助居民解決急難愁盼。”
柴俊勇組織業委會為每棟樓開設工作群,由業委會成員擔任群主,及時回應和解決居民訴求,同時協調各方,啃下物業費收繳難這塊硬骨頭。“只通知居民交錢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把物業費這筆賬算清楚,讓大家理解物業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柴俊勇說。
凌晨4點起床蹲守,只為找到居民反映的噪音源,發現是5點半前來作業的垃圾車后,積極協調各方給出解決方案;小區車位不夠用,一方面從邊角旮旯摳出新車位,另一方面研究制定“梯度收費”方案,用“價格杠桿+親情時段”提升車位周轉率;牽頭發起“黨建引領、志愿助老”服務活動的倡議,調研走訪超過100個小區……在柴俊勇看來,社區治理重在把小事當要事。
“我對社會治理工作比較熟悉,但真正進入社區當起業委會主任,又打開了新視野。”當過兵的柴俊勇將自己目前的工作狀態稱為“老兵新傳”?!霸谑姓ぷ鲿r,我們常說要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如今我在社區工作,要打通的是‘最后一米’,要解決的是群眾身邊、桌邊、床邊的難事?!?/p>

新華路街道一處社區空間
盼更多“老兵”寫“新傳”
“如果每個社區都當好‘承重墻’,整個社會的大廈就牢固了?!辈窨∮抡f,“光我們小區做得好,還遠遠不夠?!痹谒奶嶙h下,新華路街道首創“業委會互學共促聯盟”,吸納來自高校、律所、社會組織、物業協會等各方面的專家,同轄區內居委會、業委會代表一起,把共性問題、難點案例放在臺面上,共同研究、集思廣益,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經驗。
除了業委會、居委會和互學共促聯盟,柴俊勇還調動志愿者和保安的力量,做好志愿服務。3年間,小區志愿者隊伍從26人擴展至89人。小區組建起老友會客廳,每半年活動一次,集中聽取居民對小區管理的建議。
從市政府“老領導”到社區治理的“多面手”,柴俊勇“出圈”了,上海多個城區的街道干部前來取經。“叫得應,搞得定,擺得平,樹正氣”,柴俊勇這樣總結社區干部的特質,他的親身實踐也成為上海城市治理的鮮活注腳。
截至2024年底,61歲及以上中共黨員占黨員人數的近30%,達2897.3萬名。在柴俊勇看來,“老同志”普遍政治覺悟高、群眾工作能力強、組織協調經驗豐富。他期待更多“老同志”把組織關系轉到社區,投身到社區治理的工作中?!袄贤臼菚r代的親歷者、發展的實踐者,是基層治理一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不可低估的寶貴力量?!辈窨∮抡f。
埋在心底的信仰,流淌血液中的風骨,不需要提醒的自覺,為他人著想的善意——這是印在柴俊勇的新書《柴生視角》封面上的四句箴言,也是他回到基層、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生動寫照。
編輯:孫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