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初杭 劉碩 于濤 賀小童
從阿克蘇地區庫木吐喇石窟因公益訴訟擺脫水害與污染威脅,到絲綢之路經濟帶法務區里“云上”辯護、跨國視頻答辯的高效解紛;從“社區宣講”“糧倉調解”讓法治溫度直抵民心,到群眾“遇事找法”的習慣漸成風尚……如今的新疆,法治建設以生動實踐回應著公平正義。
要法治,也要鄉情
不久前,新疆退休職工周阿姨收到退休8年來基本養老保險待遇與傷殘津貼的差額。年輕時,周阿姨因腿傷被鑒定為五級傷殘。2021年,她依據社會保險法申請補足傷殘津貼與養老保險待遇差額,被行政機關以工傷保險條例規定一至四級傷殘可補為由拒絕,無奈向法院提起訴訟,經一審、二審及再審,均敗訴。
2021年,周阿姨向烏魯木齊市人民檢察院申請監督。檢察機關經調查核實,認為社會保險法作為上位法,未限制傷殘等級。烏魯木齊市人民檢察院向上級院提請抗訴,得到自治區人民檢察院的支持。最終,法院判決社保中心限期核定并補足差額。
“對這一案件抗訴,檢察機關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理念,從源頭上減少爭議矛盾。”烏魯木齊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援疆)劉華英說。
烏魯木齊往東近200公里,奇臺縣老奇臺人民法庭,庭長賈維亮的“糧倉調解室”別具一格。這座以當地標志性糧倉為原型的調解場所,3年來化解涉農糾紛3000多件,調解率97%。“農機損壞要講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地界爭議得用土地管理法,但牧民更信‘遠親不如近鄰’的理兒。”賈維亮的“法理情”融合調解法,讓他獲得2024年全國模范法官榮譽稱號。
“法治+鄉情”背后是更接地氣的法治實踐。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在各地州市及重點行業設立23個省級、99個地市級基層立法聯系點,暢通群眾參與立法渠道。“無論是在‘我的阿勒泰’旅游中化解糾紛,還是推動民生政策在南疆鄉村落地,新疆司法機關堅持以民生需求為導向。”自治區人民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檢察長劉鋼說。
法治“繡花針”織就善治畫卷
科學立法,時代需求與地方特色可以精準嵌入制度設計——2024年11月通過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辦法》,推動塔克拉瑪干沙漠阻擊戰取得更大勝利;喀什古城保護條例的修訂,為千年古城劃定“保護紅線”。
在司法一線,法治的精度可以轉化為治理的效能。在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2024年11月完成規范化建設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成為百姓解決揪心事的新平臺。位于天山區的烏魯木齊市人民檢察院12309檢察服務中心,檢察人員為群眾提供服務,一年來接待群眾信訪來件1900多次,矛盾化解率達94%。在哈密市伊州區,一場耗時3年的欠薪糾紛僅用2天便畫上句號。這起案件的高效化解,正是伊州區精心構建多元解紛機制的縮影。
創新審判模式實現糾紛高效化解。強化法治督察,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政府服務效能……新疆法治“繡花針”精準穿引改革、發展、穩定的“千條線”,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堅實保障。
“鐵拳柔心”守護社會公正
不久前,一家知名企業遇到麻煩,企業光傳輸設備遭到仿冒。針對知識產權維權“周期長、成本高”的痛點,烏魯木齊市人民檢察院主動引導這家企業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促使犯罪嫌疑人自愿賠償,最終企業獲賠1800萬元。
案例勝千言。維護百姓利益,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群眾看得見。位于阿勒泰地區的福海縣,坐擁美麗的烏倫古湖。在烏倫古湖,漁業執法隊開展“清網行動”,集中銷毀非法漁具。執法組組長張云江說,通過“人防+技防”監管,當地漁業資源量較5年前增長30%,候鳥棲息地面積擴大至500平方公里。
政貴有恒,治須有常。“近年來,新疆各地更加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持續推進營商環境建設。烏魯木齊市檢察機關依法履行職責,切實加強維護社會穩定和服務高質量發展工作,取得較好成效。”烏魯木齊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副檢察長劉岳說。
天山腳下,行政執法監督與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建立合作機制試點工作,“檢護民生”專項行動和公益訴訟檢察專項監督活動陸續開展……通過“鐵拳執法”維護市場秩序,又以“柔性服務”激發社會活力,新疆法治社會韌性正不斷增強。
編輯: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