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鄭州10月30日電(郜駿雅)曾經糾紛頻發的村莊,如今已連續十余年實現“零上訪”;昔日集體經濟薄弱、服務能力不足的鄉村和社區,如今建起了集經營與服務功能于一體的鄉(鄰)里中心;而“雙綁”機制與“數字化積分管理”等模式,更有效聯結村民、集體與市場,激發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
近年來,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推動工作重心向高效服務運營轉變,積極構建“多元共治”的基層治理格局,基層面貌正發生深刻變化。
以黨建為鑰,變“信訪”為“信任”
傍晚時分,宜陽縣錦屏鎮杏花村在夕陽映照中更顯寧靜。站在鶴山遠望,洛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廠房樓宇盡收眼底。見鶴湖畔,垂釣者悠然投竿,露營帳篷與改造后的火車餐廳點綴其間,勾勒出一幅山鄉和美圖景。
這個先后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文明村鎮”的村莊,過去曾受矛盾糾紛與信訪問題困擾。自2013年起,新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周京偉帶領村“兩委”班子,建立“民聲微信群”,暢通村民訴求表達渠道,推動矛盾糾紛就地化解。在村黨組織引領下,杏花村已連續12年保持群眾“零上訪”。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更需軌道引。在杏花村,“杏好有商量”“四議兩公開”等制度,成為黨建引領村莊治理的有效載體。

圖為杏花村一角。(郜駿雅 攝)
一次,村民王某與鄰居因地埂產生糾紛,矛盾發生次日,村黨支部即通過“杏好有商量”會議組織雙方調解,最終促成和解。今年以來,杏花村解決集體經濟、安全生產、信訪穩定等問題近50個。
暮色漸濃,火車餐廳內人氣漸旺。這列綠皮車能“開進”杏花村,正是“四議兩公開”制度落地的成果。從黨支部提議到“兩委”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決議,再到決議與實施結果“兩公開”,每一步都凝聚民意、公開透明。
這一共同決策也為村莊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露營基地、火車餐廳、窯洞民宿等10余個特色產業相繼落地,帶動12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首次突破130萬元。昔日的綠皮車廂,正載著杏花村駛向更加穩定的發展之路。
以鄉(鄰)里中心為引擎,變“辦公”為“服務”
近年來,宜陽縣積極響應洛陽市號召,聚焦群眾需求推進鄉(鄰)里中心建設,打造集“油鹽醬醋茶”與“衣食住行閑”于一體的便民服務綜合體。
鄉(鄰)里中心的建設并非一帆風順。在起步階段,資金短缺是普遍難題。香鹿山鎮香泉村黨支部書記史功偉坦言:“過去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
轉機來自“三清兩建”專項行動。通過清資產、清“村霸”、清矛盾,建強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與村民自治組織,香泉村系統梳理集體資產,收回閑置多年的老淀粉廠,通過整體出租,每年為村集體穩定增收50萬元。村里又利用廠區原有辦公樓,建成功能完善的鄉里中心。
這棟臨街建筑坐落于城鄉接合部,具備市場化運營的區位優勢。具體運營內容的確定則充分尊重群眾意愿。
“我們走訪發現村民對臺球有需求,也愿意消費。”史功偉介紹,基于調研,香泉村鄉里中心規劃出托幼中心、掌上餐廳、愛心發屋等十大服務場景。其中食堂等業態通過對外承包,每年可為村集體創收約十萬元。

圖為后莊社區鄰里中心公益演出現場。(郜駿雅 攝)
下午五點,錦屏鎮后莊社區鄰里中心廣場上,十幾名表演者隨著音樂節奏擊打著非洲鼓,孩童笑語與樂聲交融。大廳內,傳統的辦公室格局已被開放式辦公桌取代,工作人員與居民對坐交流,事務幾分鐘即可辦結。
“以往這幢樓主要用于辦公,功能單一。”一位社區干部回憶。2023年,后莊社區騰出大部分辦公面積,發展托幼、理發等便民服務,推動干部走出辦公室,面對面解決群眾的問題。
“過去基層服務多局限于辦公空間,難以滿足多樣化需求。現在鄉(鄰)里中心絕大部分面積用于公共服務,實現服務效益最大化。”宜陽縣副縣長李建芳表示。
以機制創新激活力,變“旁觀”為“共治”
宜陽縣的靈山風景區旁,蓮莊鎮陳宅村白墻灰瓦、溪水潺潺,宛如“江南小村”。然而過去這里環境較差,村民參與治理積極性不高。

圖為陳宅村一角。(郜駿雅 攝)
2014年,經過選拔,于鐵偉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憑借經商積累的經驗,他帶領村“兩委”推動建立“雙綁”機制,激發村民參與熱情。
第一綁,是農戶與合作社綁定。合作社籌集200萬元,利用集體土地建設6個蔬菜大棚,種植蔬菜瓜果、冬凌草等作物,并引進炒茶設備對冬凌草進行深加工,為村民創造“家門口的就業崗位”。
第二綁,是合作社與市場綁定。陳宅村與河南省前進化工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蔬菜、冬凌草等產品有了穩定銷路。“雙綁”之下,村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村集體經濟步入快車道。“2024年村集體經濟增收30多萬元。”于鐵偉說。
香鹿山鎮香泉村則以“線上積分”為抓手,用“小積分”激活鄉村治理“大格局”。
“村民可通過App認領村級任務,上傳照片經審核公示后獲得相應積分。”史功偉介紹。自2023年探索數字積分治理機制以來,香泉村實現從“均等分配”到“多勞多得”的轉變,群眾積極性顯著提高。
在香泉村的掌上餐廳,墻上除常規菜單外還掛著積分兌換表。村民積分可兌換米面油等物資,也可用于就餐、理發等服務。2024年,香泉村實兌積分15萬分,其中13萬分用于物資兌換,2萬分用于服務消費。
“過去完成95%以上新農合征繳需2個月。2024年通過發布積分任務,繳400元可兌30積分,相當于節省30元,一周內征繳比例就達96%。”史功偉說。從“干部催”到“積分引”,群眾由“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基層治理煥發新生機。
以黨建化糾紛,促民風更淳;以服務聚民心,帶百姓共富;以共享激活力,筑和美基層。這三個轉變,共同書寫著宜陽基層治理的新篇章。在這座豫西小城,治理創新的故事仍在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