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云南省推進“興滇潤邊新時代文明實踐帶”建設主題活動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舉辦?;顒赢斕?,調研團走進景洪市勐罕鎮曼嘎儉村委會“三曼”村(曼空岱、曼巒站、曼空邁村)文明實踐點,感受文明實踐如何為邊境村發展賦能。
“四三”模式打造鄉村全面振興“三曼典型”
閑置水塔變身網紅“村咖”,舊魚塘變為美麗泳池,低產膠林化作科普公園,老舊村居改造為特色民宿,村民變身鄉村CEO和咖啡師……踏入“三曼”,昔日傳統傣寨的蛻變生動呈現在調研團眼前。

閑置水塔改造成的鄉村“休閑吧”(資料圖)。新華網發
近年來,勐罕鎮緊扣“興滇潤邊新時代文明實踐帶”總體規劃布局,立足曼空岱、曼巒站、曼空邁三村“地緣相近、資源相融、產業相連、民情相通”的實際情況,創新實施“聯三措、借三力、探三路、育三才”的“四三”發展模式,形成鄉村振興“三曼”經驗。
“三曼村”如今已被打造為“三曼鄉村旅游綜合體”,這是當地“借三力”賦能發展的具體實踐。勐罕鎮引入中國農業大學李小云教授團隊,打造“政府+高校+集體+鄉村CEO”多元協作模式,將“144”組團發展機制轉化為制度優勢,形成“共學共進、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同時,通過村社聯建、村企聯營,不僅提升了村民的經濟收益,更強化了村民的集體歸屬感和參與感,推動“要我發展”向“我要發展”轉變,形成“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共同體意識,推動“被動幫扶”向“主動發展”躍升。

村寨內的民宿(資料圖)。新華網發
如今在“三曼”,80%村民吃上“旅游飯”,村集體收入增長近2倍,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振興圖景。
錢包鼓了,鄉村美了,鄉風文明也進一步提升。
勐罕鎮深入推進“興滇潤邊文明實踐帶”建設工作,試點打造文明實踐“三曼聯盟”,通過“大事共商、難事共幫”的共治機制,村民從“旁觀者”變為“主人翁”,目前“三曼聯盟”已經初顯成效,形成了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生動局面。

“三曼”民俗體驗(資料圖)。新華網發
聚焦鄉風文明與能力提升,勐罕鎮還構建“宣傳導、黨員幫、示范帶”的幫帶機制。黨員干部與致富帶頭人采取“一對一”“多對一”結對幫扶,從意識轉變、房屋改造、品牌塑造到經營服務全程“陪伴式”指導,幫助村民“邊學邊干邊致富”。通過典型引路、實踐育人,村民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形成了“傳幫帶”的良性循環,實現了技能提升與精神富足的同頻共振。
多元實踐繪就“興滇潤邊”新圖景
當發展的成果浸潤心田,便會綻放文明之花?!叭钡牡湫蛯嵺`折射出的是西雙版納州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經驗成效。

巴朵村開發的“雨林徒步”研學項目(資料圖)。新華網發
據了解,西雙版納州緊扣云南省“興滇潤邊新時代文明實踐帶”建設部署要求,探索形成了以中老鐵路沿線、公路沿線村寨為“廊”,以邊境村寨、農文旅融合重點產業區域村寨為“帶”的“廊帶牽引”實踐格局,以“58個省級建設點+25個州級建設點+N個縣級建設點”為重點,以“德潤雨林”文明實踐“五大行動”為抓手,推動文明實踐陣地網絡全面鋪開、有效覆蓋,有力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邊境和諧穩定、鄉風文明提升,為邊疆民族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探索出富有地方特色的“西雙版納路徑”。

在磨憨出入境邊防檢查站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宣講(資料圖)。新華網發
據介紹,西雙版納州在全省率先實施“興滇潤邊新時代文明實踐帶”建設,有效賦能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農民收入和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長期保持全省前列。
在景洪市基諾山鄉攸樂村委會巴朵村小組,“非遺研學之旅”“非遺體驗之旅”等多條非遺旅游線路成為致富新路子,今年前三季度,巴朵村徒步旅游吸引游客12.77萬人,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165.90萬元,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整體文明素養,為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在勐??h勐海鎮曼襖村,“3元系列美食”催生了獨特的“文明經濟”,吸引眾多游客和村民參與;在打洛口岸、勐滿公路口岸等地開展的“用腳步丈量邊境線”實踐活動,將邊境線轉化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今年以來累計接待青少年群體4.5萬人次;利用文化廣場、農家書屋、村史館等設施資源,打造出勐臘縣勐滿鎮曼烈村“國門書社”等一批扎根基層、貼近群眾的國門理論傳播陣地……文明實踐在西雙版納州開花結果。

開展中老“文明司機”安全培訓實踐活動(資料圖)。新華網發
面向未來,西雙版納州將立足實際、積極探索,為“興滇潤邊新時代文明實踐帶”建設貢獻更多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