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京到拉薩,一群懷抱生態理想的行動者,正耕耘著一條跨越東西的“生命守護長廊”。2001年,當西藏啟動對世界海拔最高濕地——拉魯濕地的系統性保護時,少有人預見,這份高原上的執著堅守,日后會成為拉薩榮膺“國際濕地城市”的重要伏筆。二十年之后,一項名為“動物理想家·共野力計劃(Cohabitat Initiative·WeWild Impact)的行動倡議”,正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方式,重塑著人與自然和平相處的倫理語境。2021年由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與同濟大學聯合發起,南京林業大學、北京山水自然保護機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等機構陸續加入,它從國際青年實踐營出發,聚焦城市動物園服務系統優化,以及城市化對本土物種生境的影響,采用實地調研與線上線下工作坊等形式展開聯合共創。
四年間,“動物理想家”的步履從城市動物園邁向高原棲息地,其愿景從階段性倡議,升維為圍繞多責任主體“共野力”構建的長期行動。如今,議題持續拓展:生態文化空間重塑、野生動物救助與放歸、獸醫人才共育、動物倫理與殘健共融,乃至棲息地修復與再生性農業彼此交織,共同勾勒出一幅跨地域、跨文化、跨物種的“社區生命關懷共同體”圖景。


那曲市色尼區羅瑪鎮,獸醫扎西德吉和林草局工作人員正在為一只受傷的黑頸鶴進行檢查。
拉薩河與雅魯藏布江交匯的曲水縣,守護高原生靈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救援。作為西藏唯一具備野生動物救助資質的非營利性機構,西藏野生動物保護園常年無休:從深夜追蹤闖入村落的藏馬熊,到雪域深處轉運受傷的雪豹,僅2025年上半年,“保護園”已成功救助雪豹、兔猻、黑頸鶴、白唇鹿等 44只國家重點保護動物;自建園以來,累計救助數量已達597頭(只)。

然而,“使命背后亦有隱憂。園長丹增土丹坦言,早期設施滯后與人才短缺是制約保護效能的主要瓶頸?,F有條件難以支撐日益增長的救助需求、限制了動物自然行為表達,更難以承載公眾對深度科普教育的期待。面對高海拔環境的特殊性與現實發展中的多重挑戰,“保護園”與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同濟大學共建‘高原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愈顯其必要與緊迫。”
八月,西藏野生動物保護園迎來了一群特殊的探路者。他們來自天南地北,既有同濟、清華、復旦、牛津、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藏漢學者,也有扎根高原的獸醫、飼養員、文化策展人與政府工作人員。他們不僅是觀察者,更是行動者——以“共野”之力,為高原生靈尋一片理想棲居,也為人與自然的未來,探一條可續之路。這里,不僅是野生動物的安居之所,更成為了藏地智慧與現代科學彼此叩問、相互啟發的思想實驗場——來自建筑學、風景園林、生態經濟學、社會人類學等多學科團隊,正嘗試從土地脈動與鄉野的呼吸中,尋回一種真正根植高原、呼應自然的設計語言。
正如同濟大學副校長、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總策展人李翔寧所言,“‘動物理想家·共野力計劃’致力于探索人類與動物、自然和文化之間可持續共生的在地實踐,推動設計學科在生態治理中的創新應用。它呼吁青年學子深入高原生命的真實現場,在持續行動中思考共生與邊界的關系,進而涵養包容、堅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睆睦砟罟沧R到治理實踐,離不開腳踏實地的基層耕耘。在一次交流中,曲水縣委書記湯官中回顧了南北山23.9萬畝造林從荒山到青山的艱辛歷程。他感慨道,“對綠色發展的堅守,不僅是曲水獲得西藏唯一‘全國文明城市(區)’殊榮的精神底氣,更讓我們意識到,綠化荒山的意義遠不止于水土保持——它是在為所有高原生命共建家園。這促使我們將視野從人居環境建設擴展至與野生動物共同維系的棲息地保護?!?/p>
設計循生靈天性,營造歸生命現場

彭建生攝
當人類目光借助科技之力探向高原深處,雪豹——高原雪線上的獨行客,終不再是轉瞬即逝的背影。西交利物浦大學副研究員、國際雪豹網絡指導委員會委員肖凌云借助紅外相機網格與衛星追蹤項圈,在跨越八千平方公里的棲息地中,拼湊出雪豹與其獵物的行為邏輯與生態聯結。她指出,“一切保護的起點,都應回歸對動物天性、棲息地本質以及人類所至變遷的深刻理解?!?/p>
以此為基,三組設計皆從動物行為出發,融合地域生態特征與文化語境,提出了兼顧在地智慧和現實關懷的生境藍圖。

A組提出“環境豐容—文化融入雙軌策略”:通過營造微地形與本土植被,為野牦牛創造“可示可隱”的行為空間,回應其顯露與回避的自然需求;同時設置舔鹽區,既補充其生理所缺,也延續了藏民喂食糌粑與鹽的古老習俗。

B組的“環形生境結構”設計,依據藏野驢種群行為配建覓食區、林區與濕地區等功能區,選種紫花針茅、冷地早熟禾等本土植物,以保障食源。同時,設置觀測塔與沉浸式科普區,融合社區參與和動態視覺技術,將牧民的傳統觀察經驗納入科學監測。

C組針對白唇鹿救助與野放難題,提出“動態視覺混養”模式。其借助“隱蔽壕溝”實現動物間視覺連通,并結合三重高度的游線設計,構建多維觀察視角。通過高原山地地形模擬設計,提升白唇鹿與其他食草動物共處的可能性。
這些設計思考,并未停留在圖板之上,團隊一次次走進牧區,傾聽牧民、飼養員與獸醫的在地經驗,依據風雪節律、動物遷徙與圈養行為反饋,調校設計細節。他們所要營造的,是一個有生命、會呼吸的生境;這注定不是技術的單向賦予,而是根植于關懷、協作與文化理解的漫長耕耘。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副教授董楠楠在點評中感言,“在高原獨特的自然環境中,設計實踐面臨著雙重挑戰:一方面是如何通過生態空間的精準營造,科學回應野生動物的生存、行為與福利需求;另一方面是如何使設計融入藏地生態智慧與文化基因,避免成為生硬的‘外來物’”。而令他欣慰的是,這群年輕人共同面對高原復雜的生態現實,摸索出一套理解共生關系的知識圖譜。這種共創的意義,遠超出任何一份設計圖紙本身——它不是一座即刻落成的建筑,而是一種更為珍貴的產出:在他們心中植下‘生態整體性’意識。這正是設計學科參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最根本、最深刻的創造性轉化。

曾在荷蘭靈長類公園(Apenheul)擔任飼養員的指導老師和馬町(Martijn De Geus),與大猩猩朝夕相處六年。這段經歷不僅令他體悟到生命之間真實存在的情感連結,也埋下了他對“棲居”本質的追問。如今,作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他將視野從靈長類社會延伸至人類建成環境,尤其關注高原地區的人與自然關系。在他看來,西藏野生動物保護園不僅聯結著當地居民對自然的認知,更是一處可供世界觀察、理解中國民族共生智慧的重要界面。唯有心懷敬畏、尊重一方水土的獨特性,才能找到通往“天人合一”的具體路徑——這不只是理想,而是可以被設計語言轉譯的現實。
然而,當宏觀藍圖落向每一個具體生命的真實處境時,“生態整體性”中那份超越物種與功利的情感聯結,究竟該如何理解?答案,或許就藏在保護園的一角——一頭名叫嘎賽的亞洲象與飼養員索朗次仁的日常里。嘎賽年逾四十,獨居于海拔3600米的拉薩河谷。一日,和馬町走進象舍,與飼養員索朗次仁演交流“豐容”措施:用鮮枝替換干草,增設藏覓食網袋和蹭癢的木樁,引導嘎賽主動探索,緩解圈養焦慮。站在一旁的次仁認真記錄并不時追問細節。他興奮地表示:“我馬上就來調整,讓它生活得更自在。”

十余年來,次仁視嘎賽為家人,精心飼喂、體察情緒,深夜一聞異響便起身探看,默默守候。他說,“嘎賽是西藏唯一的大象,在我們的文化中象征吉祥。我尊重它,更感激它。說起來,是它在‘養’著我——沒有它,我從哪里得到這份工作和收入呢?”隨著交流深入后得知,嘎賽并非野外捕獲,而是一頭早年經歷表演訓練后被救助的老年象。對于次仁而言,他與嘎賽之間早已超越了飼養關系,升華為相互依存的陪伴。相比遙遠的叢林,一個被溫柔以待的余生,或許才是嘎賽真正需要的歸宿。
在與同齡人交流時,小象君動物與自然保護智庫觀察員拉雍分享道,“在拉薩長大的我,常被問及‘動物福利’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它是具身于日常的生命關懷。無論是日夜守護新生的虎崽,驅車數百公里救助受傷的猛獸,還是體貼關照一頭大象的喜怒哀樂——哪怕資源有限、處境艱難,甚至前路未知,堅守一線的獸醫與飼養員始終堅守對生命的照護與責任。人類與自然,從來不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真正的保護,不是隔離,而是共處;不是施舍,而是互養,是近在咫尺的日常選擇?!?/p>
破壁者,共筑生命聯結的“共野力”
當人類世的發展焦慮與生態危機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文明與自然的關系,增長的代價,正由緘默的自然與人類共同的未來承擔。28年前,生態經濟學理論先驅、倫敦大學學院全球繁榮研究所教授羅伯特·科斯坦扎(Robert Costanza)開創性地將“生態系統服務”引入人類發展的話語體系,首次為地球生命支撐系統賦予了經濟語言——授粉的昆蟲、涵養的水源、呼吸的森林,從此不再是游離于經濟賬本外的無聲存在,而實現了系統性的“價值顯影”。這不僅奠定了“綠色GDP”的學理基礎,更從哲學層面動搖了工業文明對“發展”的執念,成為全球經濟決策無法忽視的路標。

2025年10月29日,中國西藏發展論壇在林芝舉行??扑固乖c其搭檔伊達·庫比澤夫斯基(Ida Kubiszewski)在開幕致辭中指出,“探討西藏的發展,必須首先厘清‘發展’的本質——它意味著系統的整體優化,而非規模的無序擴張。西藏作為‘亞洲水塔’,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或可量化估值,但作為生命本體的生態價值,卻不可計價且無可替代。因此必須意識到,經濟系統的良性運轉深嵌于社會結構之中,而社會結構的持續繁榮,根本維系于生態系統的完整與健康。”在人類活動逼近地球承載力紅線的當下,人類社會所面對的已非僅僅是局部的、技術層面的挑戰,而直指文明路徑的根本抉擇:什么是真正的發展?如何在系統健康、生活質量與生命福祉之間,建立可度量、可感知的聯結?
在拉薩,西藏野生動物保護園暨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科斯坦扎團隊的中國博士生黃培,正致力于彌合學科與價值觀念的鴻溝,將經濟學維度的“服務”,轉譯為超越文明差異的“共生”實踐,為“經濟語言”注入“生命倫理”和“地方性知識”的靈魂。正如她所強調的,“‘共野力計劃’不囿于單一物種與棲息地的技術性保護修復,而是在世界屋脊展開的‘大地倫理課’——它不標榜如何拯救自然,而是探索人類文明如何重新融入生命的循環,在共同的脆弱中,尋找共生的力量。”
而理論的生命力,終需在行動的土壤中扎根?!肮惨傲τ媱潯睂嵺`中的設計,不再囿于形態與空間的表達,更成為協調生命關系的媒介,連接“棲息地—城市”、融貫“文化—生態”。它不再是設計師的獨白,而成為生命間的對話織體。從孤立的保護點到互聯的社會生態網絡,從實體環境營造延伸至文化心理的共建,保護的歷程在此升華為一種整體性的生命關照——設計歸于生命現場,守護因共情自發涌現,最終凝聚為“萬物共在、地域共融、文明共享”的“共野”之力。
橫亙于自然與城市、人類與動物、保護與發展之間的,是一道無形的認知之墻?!肮惨傲τ媱潯彼粲醯?,是一場對空間秩序與生命敘事的深刻重構:超越人類中心與地理界限,構建一個由共享棲息地、交織生命軌跡與未知未來共同編織的“社區生命關懷共同體”。在這里,雪豹、巖羊、牧民,乃至拂過山脊的風與承載記憶的土地,都將褪去“它者”的標簽,成為彼此感知、共同敘事的“共生居民”。
2025年初,拉薩市曲水動物園正式更名為西藏野生動物保護園。此舉并非以“保護園”之名替換一個更動聽的稱謂,更非以新詞包裝舊有的圈養邏輯,而是突破地理邊界與觀念隔閡的轉型實踐。保護,不再是孤立的看護或單向的干預,而是與發展彼此嵌入、互為因果的良性循環。它所回應的,不僅是瀕危物種存續的技術性命題,更指向一個更為根本的叩問——在多民族共生、多物種共棲的大地上,如何以體認之心、共建之智構筑一個更具包容性與生命韌性的未來?
“我所理解的‘共野力’,不止于保護與共情,它更指向一種積極的‘破壁’行動——在不同社會群體、認知框架、文明范式乃至生命形式差異間架設橋梁”,黃培進一步詮釋道,“代際經驗、城鄉智慧,漢藏文化,甚至多元生命的感知方式,共同構成一個不可替代的多樣性知識體系?!惨傲τ媱潯铝τ趯⑦@類豐厚的生存智慧轉化為地域文明持續生長的滋養,以生態文化價值重塑為內核,將參與式保護教育、社區共益經濟與可持續生計考量,融入空間規劃與發展倫理的雙向建構之中。”

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公眾參與救助動物放歸現場
自2021年啟動“動物理想家”以來,我們致力于探索出一條從城市向野外的行動路徑。對此,園長沈志軍指出,“真正的守護是雙向奔赴,它不能固守于專業機構的孤軍深入,更依托廣泛的社會動員與扎實的在地協作。我們既要在城市中播撒保護意識的種子,更需搭建持續互動的平臺機制,引導青年從認知走向行動,由熱情的參與者成長為堅定的引領者。下一步,紅山將支持西藏保護園人才體系建設,協助其提升在動物個體福利、保育設施升級、野生動物康復放歸等領域的專業技能,打造浸潤式的生態教育實景現場,呼吁更多人走近高原,為一線保護發聲、出力。”
從南京到拉薩,這不是一段旅程的終點,而是一個長效協同平臺的起點。“共野力計劃”正由此出發,聯動政策、商業、文化、學術、媒體與社區居民等多方力量,共建從城市(紅山)到高原的生態修復廊道與人才共育機制。作為關鍵的實踐載體,“保護園/研究中心”不僅是公眾親近高原生靈的窗口、觸發生命共情的現場,更是跨學科協同的樞紐與新經濟協作模式的探索前沿。它最終指向的,是成為連接漢藏文化、促進互鑒的精神家園。
這一切的實現,有賴于構建一個能有效溝通政府與民間,融合商業邏輯與社會價值、橋接多中心協同治理的文明實踐平臺,從而從根本上推動一種認知轉型—環境責任不再被視作發展的成本和代價,而被重新定義為城市運行的基礎設施、商業成長的新邏輯與棲居智慧的源頭活水。維系生態系統健康與韌性、促進跨文化理解、培育“共棲共益”的社群聯結——這些看似不具即時回報的投入,實則是朝向更高級文明形態的智慧投資。這不僅關乎新增長路徑的起點,更是為未來世代積淀的生存之本。

藏族音樂人在阿里古格王宮遺址演繹民歌《心儀的舞蹈》,以果沃琴彈唱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十日營期雖短,護生之行永無止境。2025年6月,素有“高原濕地變化指向標”之稱的黑頸鶴,榮膺為拉薩市鳥。作為全球15種鶴類中唯一主要生活在高原的獨特存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約有4000只黑頸鶴跨越千里,遷徙至拉薩林周縣國家級黑頸鶴自然保護區越冬。
“黑頸鶴在我們藏語里叫‘沖沖’,它如守望高原的牧馬者與我們世代相伴?!敝笇Ю蠋煾裆Q肜勂鸷陬i鶴時,言語間滿是深情。在她眼中,沖沖不僅是藏民生活與信仰中的神鳥,更是史詩《格薩爾王傳》中勇敢與智慧的化身。身為甜茶館青年藝術季的總策劃,格桑在林周縣運營的西藏首個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春堆百姓小院,正坐落于這一自然保護區內,毗鄰黑頸鶴主要的越冬家園——春堆鄉虎頭山水庫?!捌诖酉聛砟芘c南京紅山、西藏保護園/保護研究中心一起,通過科研探索、生態育人、文化尋旅,帶大家走近、理解黑頸鶴,共同守護它們的家園與生機,”格桑表示。

虎頭山水庫畔,藏族婦女在青稞地田間澆溉,沖沖信步身旁。達瓦次仁攝
發展的根系,唯有深植于健康的生態與社會土壤,讓棲息地保護與城市發展交織為共生之網,方能支撐萬千生命形態于此永續繁榮。循此愿景,“共野力計劃”將以“共棲共益”為行動指南,讓守護的發聲始終伴隨著文化的溫度與本土生態智慧中的主體性視角,維系沖沖作為高原文化圖騰所承載的生命尊嚴與集體記憶,踐行“文化滋養保護,保護反哺文化”的精神契約。(作者黃培系拉薩市高原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倫敦大學學院全球繁榮研究所在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