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調解、訴訟服務、法律咨詢、“自然村長”解紛……云南省臨滄市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以下簡稱“綜治中心”)發展到市、縣、鄉、村四級,通過整合行政、司法職能人員集合解紛力量,培育“自然村長”擴大矛盾排查網絡,在科技賦能下為基層治理插上智慧“翅膀”,最大限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確保群眾訴求有人辦、依法辦。
大事小事 綜治中心“一站式”解決
今年,在臨滄市臨翔區人民法院,近半數糾紛、案件在訴前就得以解決。這得益于設立在臨翔區人民法院的臨翔區綜治中心,這里不僅有公安、司法、檢察院等多部門的工作人員常駐,還有民政、衛健、農業等多個職能部門的單位負責人輪駐,同時還增設法律援助工作站、人民調解員工作站、法學會基層服務工作站等,以“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為原則,成為矛盾糾紛調處“終點站”。

臨翔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10月22日攝)。新華網發(楊楨宇 攝)
此外,第三方法律服務機構也進駐了臨翔區人民法院實行市場化運營。臨翔區人民法院副院長陶濤表示,第三方機構既包括來自深圳的法律服務公司,也包括本地法律工作者組建的團隊,他們標準化運營、團隊化運作、專業化組織,大大提高了矛盾糾紛化解效率。
臨翔區綜治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該中心建立“派單調解”機制,對涉房產建筑、金融合同等適宜調解的糾紛,引導當事人先行調解,調解成功的,由法院進行司法確認,賦予調解協議法律效力。今年以來,該中心“派單”第三方調解組織調解矛盾糾紛2427件、調解成功807件、調撤率達41.4%。
此外,臨翔區綜治中心還推行線上調解,并全程留痕。調解達成后,各方在手機上簽字即可完成司法確認的申請,并由法院審查后出具裁定書。今年以來,該中心開展線上調解1941件,調解成功645件。
科技賦能 多元解紛效率大提升
日前,臨翔區人民法院的線上調解室內,調解員按約定時間打開電子屏幕不久,申請人當地某電力設備經營部和被申請人鄭某某出現在屏幕中。調解員根據事前了解的情況作出調解建議,經過充分溝通,雙方在約10分鐘后就對需要調解的費用問題達成了一致。
線上調解讓矛盾化解效率大大提升,而本次調解員所使用的則是臨滄市開發的小程序“無訟臨滄”的電子終端。在這個終端上,調解員不僅可以實現與當事人線上溝通,也能直接生成調解協議、司法確認書,并全程保存調解記錄和證據材料。

調解員通過“無訟臨滄”調解矛盾(10月22日攝)。新華網發(楊楨宇 攝)
“這種‘數據先行、預防為主’的模式,改變了以往‘糾紛找上門才處理’的被動局面。”陶濤說,通過提前化解在萌芽狀態的矛盾,不僅降低了社會治理成本,也減少了群眾的麻煩,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治理更精準”。
不僅在臨翔區,“無訟臨滄”小程序目前已經在臨滄市全面推廣,市、縣、鄉三級綜治中心和各基層法院均加強了對“無訟臨滄”小程序的宣傳力度,構建起“線上+線下”“預防+化解”的基層治理新模式。
在臨滄市各縣、鄉,農民務工發生勞務糾紛的情況較多,多數情況需要線上調解。從云縣人民法院等縣級法院,到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勐撒中心法庭等基層法庭,利用“無訟臨滄”平臺幫助外出務工人員解決問題的情況較為常見。“此前一名省外務工村民討薪,我們通過遠程連線組織調解,3天就幫他追回了工資。”勐撒中心法庭干警林夢詩說。
今年以來,超過1100件糾紛在“無訟臨滄”平臺成功化解。而自2022年6月上線以來,該平臺累計受理矛盾糾紛1.49萬件,調結1.26萬件。
延伸末梢 “自然村長”排憂解紛
除了對線上平臺的充分利用,勐撒中心法庭在線下亦有解紛“法寶”。成立于2023年的“老鐵工作室”就設立在勐撒中心法庭院內,這個由當地人民調解員張忠明的昵稱命名的工作室,利用張忠明熟悉當地風俗文化、深得當地人信賴的優勢,助推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同時,“老鐵工作室”還常態對特邀調解員、人民調解員、網格員等開展培訓,2025年至今,工作室共組織開展調解業務培訓10次,涵蓋800人次。

“老鐵工作室”工作現場(資料圖)。新華網發(勐撒中心法庭 供圖)
在勐撒,839名網格員和26名“自然村長”,像移動的“攝像頭”一樣,及時發現并上報矛盾苗頭,發揮了基層治理的“前哨站”作用。“自然村長”是臨滄市2024年8月起推行的治理機制:按片區選派機關干部直插一線全覆蓋,每個片區派駐1名“自然村長”,承擔“擔任片區總網格長、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主動排查化解矛盾、優化提升人居環境”5項職責任務,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現在,臨滄市有超過2400名“自然村長”深入田間地頭,成為社情民意“信息員”、矛盾糾紛“調解員”。
涉及60多戶農戶、時間長達10年的機耕路糾紛,涉及100多戶農戶、跨越8年的集體土地糾紛,公共道路排水溝被村民建房堵塞6年的問題……2024年8月,“自然村長”徐雄聲初到永德縣德黨鎮戶乃社區,就面臨著諸多棘手問題。
徐雄聲說,他匯總群眾建議,分析問題癥結,研究解決方案,并通過將利益關系人請到現場平等商議的方式,最終成功化解以上矛盾。
2024年8月以來,永德縣344名“自然村長”共收集民生問題2006個,辦理“暖心事”1639件次,調處糾紛3419起,成功率達87%。
發揮特色 構建協同治理體系
除了“自然村長”機制,臨滄市各地還積極動員社會力量,組建了“布朗哨兵”“置客老總”“茶山衛士”“臨滄義警”等群防群治隊,為基層治理添磚加瓦。
“我們不再只是社會治理的旁觀者,而變成了社會治理參與者。”臨翔區玉龍社區義警李有帥說,玉龍社區義警巡邏隊實現了社區26棟高層、34個單元及周邊149戶商戶、2所幼兒園重點區域全覆蓋。臨滄市公安局臨翔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今年6月該義警隊組建以來,玉龍社區日常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35%。
永德縣德黨鎮成立“銀發服務隊”,吸納17個“銀發法官”為居民提供法律服務、開展普法活動。2019年退休的孟晉竹曾在永德縣人民法院訴前調解室工作,2021年加入“銀發服務隊”。“社區里家庭糾紛比較多,通過普法和調解可以消除很多潛在問題。”孟晉竹說。

永德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10月22日攝)。新華網發(楊楨宇 攝)
“臨滄市將多方力量擰成‘一股繩’,實現治理資源的高效整合與精準投放,打通了基層社會治理‘最后一米’。”臨滄市委政法委副書記王擁軍表示,通過各級綜治中心的建設與優化,臨滄市緊扣“化解矛盾、服務群眾”的核心目標,讓四級綜治中心真正成為基層治理的“主陣地”。目前,臨滄市、縣、鄉、村四級綜治中心已完成規范化建設,轉入標準化、實體化運行新階段。
未來,臨滄市將以更高標準深化各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與實體化運行,持續織密民生服務網、筑牢平安防護墻,全力把綜治中心打造成群眾“信得過、找得到、解難題”的解紛“終點站”,為邊疆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現代化探索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書寫更具溫度與力量的“臨滄樣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