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吳劍鋒 黃景鴻
當前,就業話題牽動人心。半月談記者在民營經濟大市福建省泉州市采訪發現,隨著傳統產業向智能制造加速轉型,跨境電商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畢業生主動走進工廠和園區,在助力產業升級的同時,也共享發展機遇。
產業升級催生就業新藍海
作為一家高新技術企業,火炬電子曾面臨轉型期“用工陣痛”。以前,企業需要“操作工”,門檻不高,初高中學歷就能勝任。近年來,自動化設備陸續引入,不少手工工序被替代,企業招聘重心轉向有專業背景的技術工。“可大學生普遍排斥進廠,覺得不夠體面,勞動強度大。”火炬電子人力資源部主任蘇志明說。
為打破在校生的刻板印象,近年來,火炬電子與黎明職業大學等本地高職院校深度聯動,把大學“搬進”企業車間,聯合培養現場工程師。學生通過設備操作、工藝優化、流程改進等崗位實習,在錘煉技能的同時,轉變就業觀。
蘇志明說,火炬電子目前共有30多位黎明職業大學畢業的在職人員。有的從基層做起,一路成長為制造分管副總經理。在這里,熟練技術工的月薪可達6000元至1萬元,且享受五險一金,吃住免費,企業每年還會為職工解決子女教育問題。
作為全國知名的制造業基地,泉州坐擁紡織鞋服、建材家居、機械裝備等九大千億級產業集群。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眾多企業引入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催生出智能制造等新用工需求。
“現在,企業需要既懂理論又具備實操能力的現場工程師,快速解決生產線的技術優化、設備調試、數據分析和故障診斷等復雜問題。智能制造學院的畢業生務實肯干,創新能力強,深受企業歡迎。”黎明職業大學智能制造學院院長顏國霖說。
據了解,泉州已推動2500多家企業與學校建立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建設87個市級產教融合特色專業群。50所職業學校每年培養的約6萬名畢業生,有85%所學專業方向對接泉州“8+4”產業體系。
“我們對新型勞動者有迫切需求,對產品研發、技術改造、工藝提升有迫切渴望。”福建盼盼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蔡金垵表示。

工人在泉州聯興發針織織造有限公司車間操控機器人 魏培全 攝
跨境電商開拓就業新航道
夜幕時分,泉州東海跨境電商生態圈一派忙碌景象。貨車穿梭不息,樓宇燈火通明,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
傳統外貿承壓之際,跨境電商近年來逆勢增長。作為全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泉州培育出6個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2024年跨境電商交易額達620億元。從平臺運營、海外營銷、多語種客服,到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全鏈條崗位需求激增,年輕人就業創業有了新渠道。
泉州市東海跨境電商生態圈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燦陽介紹,園區所在地鄰近泉州師范學院、黎明職業大學,早年間就有大量在校大學生及畢業生自發聚集于此,在跨境電商領域搞創業。如今,大學生更成為泉州跨境電商創業的“生力軍”。
如何讓在校生與產業共振、與國際接軌?3年前,泉州東海灣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應運而生。基地負責人周榕彬表示,基地建在產業園區內,由校內外共建,著力破解產教融合“兩張皮”的痼疾。基地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明確學生成才路徑;借助基地,相關專業學生在大二、大三期間就能參加實操技能培訓。
半月談記者在基地看到,學生的“充電”課程直面行業需求,包括語言能力、跨境電商平臺實操、國際關稅知識等。“高校人才培養偏重理論學習,基地組織企業的運營高管、創始人參與教學。學生可獲得更實用的從業技能。”周榕彬說。
“企業需求是人才培養最精準的導航儀。”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院長潘茹說,泉州大量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拓展業務,海外人才需求迫切。近年來,學院開設小語種、海外直播營銷等課程,今后還將籌劃建設“海絲學院”,為本土企業全球化布局輸送人才。

泉州晉江一家體育器材工廠的工人在組裝體育器材軟墊
織密線上線下就業保障網
近年來,泉州18所高校畢業生留在泉州就業的比例在40%以上。“本地高校中,工科類大專院校占比高,學生畢業后大多進入制造業或生產型服務業。”泉州市人社局就業科科長陳偉忠認為,近年來傳統產業用工量雖有所收縮,但企業對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
以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為契機,泉州積極搭建產教融合平臺載體,推動校企精準對接,已成立產教融合聯盟和16個分行業聯盟(職教集團),組建103個訂單班。校企協同育人不斷深入,學生就業關鍵能力顯著提升。
就業服務,既要有“產教融合”的長效機制,也需織密“人崗匹配”的服務網絡。今年4月,泉州市上線“泉就業”公共服務平臺。求職者在平臺上填寫個人信息和求職意向,就能獲取相應崗位推薦。企業也能通過平臺發布招聘信息。平臺還為高校畢業生、殘疾人等重點群體提供就業地圖、職業測評等服務,上線以來,已有2.68萬人注冊使用。
“過去靠第三方機構抽樣調查,監測用工形勢,數據準確性受樣本限制。未來集成海量企業用工數據后,通過算法模型分析,能實時掌握哪些產業缺人、缺什么技能的人,為政策調整、人才培養提供精準依據。”陳偉忠說。
泉州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泉州市不斷完善高校“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定期發布高校專業設置引導性目錄清單,推動院校加大力度開設服務當地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相關專業。近3年來,全市新增對接本地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布點專業105個,全市高校專業與產業匹配度達90%以上。
編輯:徐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