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只需向人工智能大模型發出簡短的指令,人們便能輕易獲取超越個人經驗的知識與洞察。技術的便利,讓人不禁想起工業革命前后的歐洲——那時,知識的普及與技術的革新,也曾依賴兩部劃時代的“百科全書”。
一部是狄德羅與達朗貝爾主編的《百科全書》,它不僅是工業革命的先聲,更是啟蒙運動的旗幟,被譽為“改變世界的書”;另一部則是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商船西傳、被李約瑟稱為“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的《天工開物》。這部來自東方的科技經典,經學者譯介與研究,為歐洲紡織、冶金等產業革新貢獻了來自中國的智慧。

福建書商楊素卿于明末刻成,而于清初修補的坊刻本《天工開物》,俗稱“楊本”《天工開物》。(分宜縣委宣傳部 供圖)
而當年《天工開物》的成書地——江西新余,如今站在了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交匯點上。這座贛西小城,正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續寫屬于今天的時代新篇。那個縈繞在歷史天空的“李約瑟之問”——“為何科學革命未在近代中國發生?”——也因而有了新的現實意義。
從贛西小城的書寫,到新時代“一帶一路”上的文明對話,這部連接東西方的“科技信使”,如今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傳遞歷久彌新的東方智慧。
續寫新篇:厚植天工開物的土壤
今年3月1日,全球鋰業巨頭美國雅保中國區總部受邀成為江西新余全球招商合作伙伴,向世界各地企業發出“投資新余”的邀約。
雅保公司2016年在新余成立江西雅保鋰業有限公司,次年即投資8億元建設新產線,2022年再投資9.5億元,使產能從最初的1.3萬噸增加到3.8萬噸。近期,企業再次啟動了擴產6000噸電池級氫氧化鋰項目的備案報規報建工作。

2025年3月1日,新余市啟動“投資新余”全球招商合作伙伴計劃。(新余市商務局供圖)
從持續加碼投資擴產,到主動為當地招引更多合作伙伴,雅保公司在江西新余的深耕,正是“一部典籍與一座城”相互成就、同頻共振的生動注腳。
一部《天工開物》,見證了東方工業文明的根系深植于這座贛西小城。隋唐以后,隨著經濟重心南移,江西逐漸成為重要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中心,在糧食生產加工、制陶、造船、冶煉、紡織等方面,均領先全國。史料為證,明洪武初期,全國共設13個“鐵冶所”,新余占了兩個;在紡織技術方面,到明代中葉,當沿海的織女還用手搖紡車織布,這里已普遍使用工藝更加先進的腰機。
作為一本“寫在大地上的著作”,當地蓬勃興旺的手工業、工礦業等生產場景,為300多年前的分宜教諭宋應星實地調查研究提供了客觀條件。可以說,一座城先是有適宜天工開物的土壤,才有《天工開物》典籍的問世。一部典籍傳承至今,也給后來者以啟示:今天續寫新篇,首先要從厚植天工開物的土壤做起。
——要素上新,以“天工”精神培沃土。2025年4月,上市公司誠邁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余年產10萬臺套信創電腦生產基地項目開始投產。人們驚訝地發現,這座打著深深鋼鐵烙印的傳統工業城市,正悄然布局信創產業新賽道,上下游產業生態已初具雛形。
數字經濟企業對政務服務的需求有別于傳統工業企業,全新的產業,意味著全新的要素供給。《天工開物》蘊含的創造精神啟示“鋼城”,唯有立足產業發展規律,不斷創新要素供給,才能在區域競爭中率先形成新優勢。近年來,新余將高鐵新區作為全市發展數字經濟的主陣地,聘請院士團隊高標準規劃設計,相繼吸引京東、科大訊飛、酷哇科技、利亞德光電、天融信科技等一批企業落戶。
推動要素上新,成為新余跳出地域局限,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推動城市轉型、產業升級的關鍵一招。
數智賦能,新余鋼鐵“產業大腦”成功揭榜省級“產業大腦”,新鋼集團入選國家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典型案例;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診斷動態全覆蓋,國家數字化轉型成熟度貫標三星級企業數江西全省第一……為降低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門檻,新余還建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服務商協會、數字化轉型智庫、數字診所、數字專員五級服務體系,幫助企業降低前期改造和后期維護成本。
——理念革新,以專業服務育新苗。市場承壓,企業投資信心不足,政府應該做什么?不久前,專注于高溫合金材料生產的高科技企業寶順昌在新余的“二期投資”故事給出了答案:當了解到企業有增資擴產和技術升級的意向,但面臨資金短缺問題后,新余市高新區沒有采用老辦法,而是設立專項投資基金,撬動市現代產業基金和社會資本等機構共同出資8360萬元,以股權投資形式支持企業增資擴產。
隨著《公平競爭審查條例》的實施,傳統的“政策洼地”招商模式被打破,新余各級政府探索從“管理者”變成“合伙人”,用市場的方式干招商、用專業的眼光選項目,這份“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誠意與資本運作的專業水準,有效破解了傳統招商政策受限后的發展難題,讓企業敢于也甘于逆勢而上、加碼增資。
這在新余并非個例。2023年,上市公司蘇州斯萊克精密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與分宜縣達成投資協議,投資3.5億元的精密結構件項目當年即投產。了解到企業擴大投資的意向后,縣里創新設立“科貸通”“信貸通”“鈐數貸”等融資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想方設法助力企業降低投資成本。2025年3月,斯萊克追加投資1.6億元新建電池殼體智能化生產線,目前已進入試生產階段。
——體制革新,鍛造可持續制度競爭力。因鋼設市、因工興市,作為工業之城的新余,被投資者稱為一座懂企業的城市。主要體現在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重點圍繞企業降本增效來展開。
聚焦中部內陸城市投資者物流成本高企的痛點,新余不惜投資超百億元啟動實施袁河航道提升工程,通航后每年可為企業節約物流成本6億元以上。
聚焦用能成本問題,建成投產我國首個清潔煤電與平價光伏協同發展項目,與傳統一次再熱煤電機組相比,循環效率更高,煤耗更低。
……
以真金白銀幫助企業降低投資成本。在用電方面,當前新余電力密度江西全省最高;在融資方面,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全省最低;在用工方面,全市有10萬職業院校學生,中高職新開設專業超六成與產業適配。
新余深刻認識到,靠政策優惠給企業帶來的紅利是短期的,而用改革手段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由此帶來的競爭力才是可持續的、長久的。
用好改革關鍵一招,新余在全國首創“一照通辦”系列改革,企業開辦時限減少八成以上;在全國率先推進電子證照一體化、便利化應用改革,實現跨37個部門278項電子證照全覆蓋和全國互通互認;“一業一查一碼”改革入選全國數字化監管優秀案例、國務院減負辦典型案例。
“李約瑟之問”新解:以新質生產力開萬物
寶武新鋼集團硅鋼生產線上,一塊10噸重的薄板熱軋原料,經連續軋制,長度由100米延長至1萬米以上,厚度由2.3毫米降至0.08毫米的最薄規格。微米級跨越的背后,是團隊對產品的匠心追求和不懈努力,標志著我國在寬幅超薄無取向電工鋼領域的研發和生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在江西新鋼集團硅鋼事業部薄板作業區中間庫,無人行車智能庫管系統對剛下線鋼卷進行自動吊卸以及汽車發運。(趙春亮攝)
踏上被灌木青苔覆蓋的臺階,古木林掩映中的分宜鳳凰山鐵礦遺址漸漸顯露真容。腳下的礦渣和紅土,依稀見證著歷史上這里千年爐火不斷的輝煌。
時光再向前回溯,也是在這片土地上,掄大錘的工人用熟鐵打成薄片,如指頭闊……滲淋熟鐵之中……300多年前,在分宜擔任教諭的宋應星,將這一技術錄入《天工開物》。
18世紀,《天工開物》傳入歐洲,引發了更廣泛的共鳴。1830年起,法國漢學家儒蓮開始陸續節譯《天工開物》,以滿足歐洲對冶煉工藝、合金配方等技術的渴求。英國生物化學家和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高度評價了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在專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宋應星譽為“中國的狄德羅”,對《天工開物》給予高度評價并重點推介——甚至更進一步,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之問”:中國古代對人類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
直面“李約瑟之問”,“天工開物城”的后來者們,從典籍中汲取智慧力量,在當下的高質量發展實踐中求解破題。
——一家企業的向新而生。
宋應星筆下的爐火傳承至今。
1960年,新余因鋼鐵產業建市,新鋼集團一度成為這座鋼鐵之城的代名詞,一家企業和一座城緊緊相連,見證爐火在市場大潮下的起起伏伏。
迄今為止,鋼鐵產業營收占全市規上工業近五成。毋庸置疑,當下鋼鐵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寒冬”。然而,危中有機,在“鋼城”看來,寒冬是萬物待蘇的時刻,也是強筋健骨、生長蓄力的時機。
以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新質生產力,走過半個多世紀的新鋼集團,沒有陷入“船大難掉頭”的宿命,而是瞄準新能源汽車產業對硅鋼的需求,提前數年搶先行動,加強技術研發儲備。
過去,連軋制0.5毫米電工鋼都要請外國專家指導裝輥的新鋼集團,自主軋出世界上最薄的“手撕鋼”。隨著0.15毫米、0.1毫米、0.08毫米產品相繼研發成功并實現批量生產,企業極薄寬幅生產技術引領全球,硅鋼產量位列全國第三。
立足搶先出手、果斷轉型贏得的技術優勢、成本優勢以及市場優勢,當前,新鋼集團一個總投資13億元的新能源汽車硅鋼項目正在火熱建設之中,項目投產后,每年將新增25萬噸高牌號新能源硅鋼產品,和原有產品相比,利潤由100元/噸提升至1400元/噸。
對一家老牌企業來說,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半年前,新鋼集團投資16億元,前后歷時14個月建成的660平方米燒結機成功完成熱負荷試車。也有人問,在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凸顯、鋼廠盈利水平下降的大背景下,這筆錢花得值不值?
市場承壓,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角逐中求得一線生機,就越是要在效能上做到極致。數據顯示,燒結機運行以來,僅余熱發電和減少標煤使用兩項,一年就能為企業節約近兩億元。更為關鍵的是,與原來的工藝相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減排比例分別達57.5%、49%和46%,全面滿足超低排放要求。
——一個行業的投資新氣象。今年初,中國有研集團科技有限公司牽手中國制造業民企500強贛鋒鋰業,投資年產萬噸下一代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項目通線試產。

有研新能源材料(江西)有限公司鳥瞰圖。(新余市高新區黨政辦供圖)
這是引發全球鋰電行業關注的三方聯合:作為“天工開物城”的新余,是全球最大的鋰鹽生產基地,全國每6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車的動力電池鋰鹽產自新余;作為研發機構,中國有研擁有30余年鋰電及關鍵材料研發歷程,建有“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以及“國家車用動力電池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是我國最早從事有色金屬選冶提取、材料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的國家隊;作為經營主體,贛鋒鋰業是國內鋰產品深加工行業龍頭企業。三方合力,瞄準攻克下一代能源技術制高點發起沖鋒。
行業龍頭企業和高端研發機構聯袂而來,成為這座傳統工業城市轉型突圍、打造新型工業強市的新氣象。
新余清醒認識到,無論是鋼城,還是鋰電新能源之都,曾經靠規模取勝的發展模式早已“不合時宜”,地處中部腹地,在區位上并無優勢,唯有加大新技術投入,瞄準技術革命性突破久久為功,方能在爭奪行業話語權上占據一席之地。
依托贛鋒鋰業、中礦資源等龍頭企業,新余逐步構筑起一條從鋰礦采選到電池材料、鋰電池制造、回收利用的完整產業鏈,聚焦高效能、高科技、高質量,正向著構建全球領先的“鋰電高地”加速邁進。
——一座城的向新自覺。從一部書到一家家企業,再到一座城,向新而行日益成為“天工開物城”的發展自覺。
曾經依靠資源優勢吸引投資的新余,近年來緊扣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推動全市鋼鐵、鋰電新能源、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材料、食品醫藥六條重點產業鏈科技創新平臺全覆蓋,啟動實施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行動,全市企業創新能力水平評價值連續5年位居江西全省第一。
聚焦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新余建立激勵機制,依托本地高校等資源常態化選派“工博士”赴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幫助改進生產工藝,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創新主體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科技供給,僅這一舉措就累計為全市經營主體帶來超30億元營業收入。
時代回響:喚醒深植歷史的科技基因
數千年中華文明,古代典籍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科技題材類古籍本不多見,被以科技見長的歐美國家翻譯成多個語種出版,收藏在全球數以千計的圖書館中的尤為少見;
古代典籍,被學者、研究者奉為圭臬、手不釋卷并不稀奇,但被搬上舞臺,在互聯網平臺圈粉年輕一代的并不多見;
引發新時期“洛陽紙貴”現象的《天工開物》,究竟如何切中了時代脈搏?
——文明對話,彰顯向世界“開源”中國技術的氣度。
6月10日,在首個聯合國“文明對話國際日”之際,根據《天工開物》改編的舞劇亮相聯合國總部。跨越山海、文明對話,這是數百年前《天工開物》沿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播撒文明種子的歷史回響。
天工,即自然的力量;開物,指人力對自然的運用。造紙技藝、水力噴灌裝置、新結構紡織機械……《天工開物》書中記錄的中國古代裝置之美、技術之美和技藝之美,實證17世紀的中國在一些科技領域大幅領先于世界。彼時,宋應星帶著猶如穿越時代般的眼光,在《天工開物》記錄下這些中國古代技藝,向世界開放中國科技的“源代碼”。
迄今為止,《天工開物》在全球發行了20個版本左右,印刷了近50次之多,先后被歐美國家翻譯成英、法、德、意等多個語種出版。其中,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首個英譯本,被全球588家圖書館收藏。

公元1771年,日本書商柏原屋佐兵衛(即菅王堂主人),發行了《天工開物》在外國的第一個翻刻本——“菅本”《天工開物》。(分宜縣委宣傳部 供圖)
開放包容,既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
《天工開物》傳承至今,已不僅僅是一本典籍,既包括《天工開物》所記載的科技知識以及全書所蘊含的哲學思想等各類價值的總和,也包括成書380多年來,在傳播過程中形成的國際影響力和無形的精神財富,這部“工藝百科全書”的全球傳播軌跡,已成為技術共享與文明對話雙向互動的歷史實證。
——古今對話,喚醒歷史深處的科技基因。
前不久,舞劇《天工開物》在北京的演出現場,來自宇樹科技的高性能機器人亮相,成為舞臺上的特殊“演員”,古代科技文明與現代人工智能的碰撞,驚艷了現場觀眾,也瞬間在全網走紅。
在互聯網平臺,復原古代礱谷機、古法燒酒釀造、古法煉鐵……越來越多自媒體博主拍攝復原《天工開物》記錄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視頻,受到年輕群體的追捧。
在《天工開物》舞劇的導演陸川看來,宋應星身上承載著科學的精神,為國家和民族的科技傳承付出了長期努力。“科學精神”和“民族自信”是這部舞劇的創作立意,希望能夠通過宋應星“敢為不同”的人生追求與《天工開物》中的科學技術之美結合,展現中國人的科技自信,也希望《天工開物》能夠激勵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們,對科學的熱情與追求。
致力于打造中國古代科技文明傳承地、全國青少年科普研學旅游目的地,新余市近年來編輯出版《天工開物文化學生讀物》,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創作推出紀錄片《天工開物》、動漫連續劇《天工開物·開心島》等,通過創新渠道、傳播載體,為青少年群體埋下一粒粒科技啟蒙的種子。
——文以載道,匯聚一座城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天工大道、開物大道、天工開物節……漫步新余街頭巷尾,與《天工開物》相關的種種文化元素,幾乎滲透在小城的每一處細節、每一個日常。
作為《天工開物》的成書地,新余將天工開物文化確定為城市主題文化。這既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也是新時期推動一地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新余市城區一角。(趙春亮攝)
以文興城,以文強城。近年來,新余著力將獨具特色的天工開物“文化IP”轉化為“興商資源”,從典籍中汲取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在力量,面向全球招募合作伙伴,在全國多個城市打造城市會客廳,對外積極融入和服務共建“一帶一路”,以《天工開物》為紐帶,持續擴大新時代國際友城朋友圈。
城以書名,書以城傳。在中國古代科技文明進程中留下重要標注的江西新余,努力向新而行,以拼搏奮進之姿“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記者 閔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