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趙一鴻
詩人蘇軾有言:"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當前,這無盡的生態財富,正轉化為百姓觸手可及的幸福。
20年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提出,為中華大地播撒下生態文明的種子。如今,這粒種子已長成參天大樹,其蔭蔽之處,碧水潺潺化作發展動能。8月初,半月談記者循著水韻足跡,走訪廣東、重慶,探訪綠水生金的生動實踐。
以水脈塑城脈,激發消費活力
江門,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這里水系發達,是廣東省全域水經濟試點市之一,該市東北部的江順大橋橫跨在珠江主干流西江之上,是連接江門市蓬江區和佛山市順德區的重要過江通道。
白天,西江碧波蕩漾,大橋鋼鐵骨架與江灘綠植構成工業美學畫卷;入夜,大橋的璀璨燈光與集裝箱街區的炫彩霓虹相映成趣,“橋上車水馬龍,橋下煙火人間”正是這里的寫照。市民在這里散步觀景,游客在這里打卡留念,這里是江門水經濟版圖中兼具生態與商業價值的代表作。
“這塊區域以前就是雜亂灘涂,小攤占道經營,管理無序,污水橫流,這些年,依托河長制,我們下大功夫對沿線進行了系統化治理。”江門市水利局局長王作青說,近年來,蓬江區統一規劃,采用統一招商、市場化運營的模式,將這片約1萬平方米的濱江空間打造成集“潮流消費、親水體驗、文化社交”于一體的江順九點九集市水經濟項目。

江順九點九集市夜景
“工業風+潮玩感”是該項目的設計內核。半月談記者看到,大橋下,30多個色彩鮮明的集裝箱拼接出一個立體分層的開放式街區,街頭涂鴉新潮,綠植造景豐富,年輕態十足;錯落有致的階梯式平臺延伸至江邊,形成半開放式的親水休憩區,舒適美觀。
改造帶來改變。如今,這里人氣高漲,夜經濟繁榮,周末日均客流量突破5000人次,年交易額突破千萬元,成為江門“以江興城、以城聚人”的典范。
江順九點九集市項目是綠色水經濟的絕妙打開方式。在江門沿江多地,都能看到類似的影子。
以水脈重塑城脈,協同聯動生態廊道優化、生態動能更新、生活場景煥新,推動水系與城市功能深度互嵌,實現以水興城、水城共融,讓城市活力再現。
巧用岸線資源,升級區域產業
熱浪滾滾,來到廣州南沙,蕉門河緩緩流淌的河水不覺間撫平了幾分燥氣。
近年來,賽龍舟、皮劃艇等水上運動在南沙區悄然興起,廣州南沙粵港澳大灣區水上運動基地項目的建設讓這里熱鬧非凡。
該項目著眼珠三角河涌工程體系完善、水流平穩等水系特點,打造了蕉門河水上運動綜合服務基地等三個子項目,拓展水上運動裝備制造、安全救援、體能康復等產業鏈條,形成“水上運動+”特色產業驅動的水經濟模式,還結合河岸商業、學校、生態等資源分布特點,推動“水上運動+港澳合作”“水上運動+學校教育”“水上運動+生態旅游”等多業態融合發展。

8月12日,來自香港的皮劃艇交流團到廣州南沙蕉門河水上運動綜合服務基地進行交流
“去年,南沙區河長辦和相關單位達成共識,創新探索水域岸線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協調推動南沙蕉門河水上運動綜合服務基地等項目以特許經營模式落地,目前,該基地中的南沙皮劃艇基地節點已建成專業龍舟、槳板、帆船訓練中心,培訓學員達175萬人次,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南沙區水務局副局長周瑛表示。
“南沙區水網密布、水生態也不錯,適合開展水上運動。水上運動重塑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帶動了運動裝備、培訓等上下游產業的發展。” 南沙區體育聯合會會長、南沙蕉門河水上運動綜合服務基地負責人趙蓉蓉說。據統計,該基地去年吸引游客約15.5萬人次,運營收入215萬元。相關活動、賽事和體育產業拉動其他產業鏈發展,增加當地經濟收入5000萬元、直接就業崗位300個。
以區域產業為基礎,精準定位水域岸線資源特色,縱向延伸產業鏈條、橫向拓展功能融合,形成差異化產業競爭優勢,實現優化整合、產業升級。廣州南沙粵港澳大灣區水上運動基地項目無疑是一個代表。
治水護水,育出特色生態產業
江門鶴山宅梧鎮的深處,藏著一個全新的景區——鶴山市源林生態樂園,每逢節假日,總有一些游客慕名而來。
源林生態樂園項目依托青年水庫而建,旨在打造系列山水生態旅游產品,建成一個人們向往的生態樂園。
青年水庫本是一座兼具防洪灌溉功能的小型水庫。2022年,源林投資公司中標該項目后,在鶴山市水利局的指導推動下,一體化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開發。
“青年水庫水質曾經是Ⅳ類以下,如今已提升到Ⅲ類以上。為改善水質,我們關停了上游大量工廠和養殖場,同時,進行退岸還林、綠化改造,對水庫進行清淤疏浚。” 鶴山市水利局局長趙榮贊介紹,過去岸上大量種植桉樹,桉樹耗水量大、對土壤地力破壞大,為此,源林投資公司改種了紫花風鈴木、紫嬋、小葉紫薇、三角梅等,修復生態的同時,還打造出四季可賞花的別樣景觀。
兩年多的修復,讓青年水庫美麗蝶變,財富也將接踵而至。
2024年開始,源林投資公司圍繞青年水庫打造生態休閑、親子度假、研學科普、精致露營等生態旅游產品,預期經濟收益可觀,預計一期工程建成后將可接待游客約80萬人次,旅游收入約8000萬元。
生態樂園建設盤活了山林水庫資源,還帶旺了周邊鄉村。
“項目建設以來,村集體收入持續增長,周邊300多個村民因此獲得就業崗位,每人每月能收入5000多元。” 鶴山市宅梧鎮鎮長李健說。
以生態保護為導向,通過環境治理、創新機制等,培育特色生態產業,實現護水生金、以金養水,鶴山探出了一條路。
以水興旅,賦能文旅品牌
扯情巖掛壁水渠,位于重慶市武隆區長壩鎮石梁河青龍峽內,峽內風景優美,山體巍峨險峻。這條水渠被網友稱作重慶版紅旗渠,是當地村民戰天斗地、克服艱險修建而成。
半月談記者盤山近兩小時抵達,眼前景象令人震撼。
這條“天河”長4.3公里,遠遠看去,像一條腰帶纏在懸崖峭壁。水渠垂直落差200米,渠寬不足1米,步行其上,如臨深淵。
扯情巖掛壁水渠修建于90年代,當時主要用于飲水、灌溉、發電。兩年前,網友發現了它,將視頻發到網上,水渠一夜走紅,從此成了熱門打卡點。

扯情巖掛壁水渠 趙一鴻 攝
當地政府看到了水渠走紅帶來的致富契機,隨即將其納入旅游開發規劃,并大力開發懸崖漂流、五橋聯動、洞穴探險等旅游產品,準備建設集自然探險、科普教育、文化沉浸等板塊于一體的綜合型4A級景區。
“游客多了,鎮里的土特產供不應求,民宿生意也不錯,村民收入比以前翻了兩番,大家都希望利用好這些資源,吃上旅游飯。”長壩鎮黨委宣傳委員周亮說。
以文旅為核心,結合地理特征與人文風情,打造具有鮮明濱水特征和深厚文化底蘊的文旅品牌,讓水賦能文旅,實現水旅共贏。這樣的案例,在武隆還有很多。
芙蓉江是烏江左岸最大支流,其武隆段全長32.9公里,得益于河長制工作持續扎實的推進,芙蓉江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及以上。芙蓉江武隆段流域擁有芙蓉洞、峽谷等自然奇觀,溶洞里鐘乳石形態各異,峽谷兩岸山勢雄峻,江水碧綠清澈,山水景觀獨特。
圍繞芙蓉江,當地舉辦漢服春游季活動,創新加入游船、古箏表演等多種元素;結合芙蓉洞地質特征,開發溶洞文化旅游項目;建設書院、儒學講堂等,增強文化體驗度......
當前,武隆區利用當地喀斯特地貌資源,積極挖掘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烏江文化、民俗文化,全力打造世界級旅游品牌。掛壁水渠和芙蓉江沿線的開發顯然為此加分不少。

芙蓉江武隆段
一路走訪,半月談記者看到的,是以水潤城的熱情、以水興業的智慧、以水富民的信心……中國大地上,綠色水經濟的創新實踐正全面開花,其多元的發展模式無不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
只有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發展的底色,才能形成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實現經濟與生態的雙贏,讓人民群眾在優美的環境中享有更優質的生活,從而切實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
這,正是高質量發展的要義所在,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
守住綠水青山,終能收獲金山銀山。幸福,正從綠水生金處踏歌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