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楊欣 王泓楗
荔波縣位于貴州省的南端,境內風景秀麗,自然資源豐富,擁有“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和“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兩張世界級名片,被譽為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然而,長期以來,人類活動對當地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帶來挑戰。如何依法呵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當地司法部門正在探索。
“不能隨便砍、不能隨便捕”
“環保工作離不開司法的力量,但之前存在不少難題。”荔波縣人民法院副院長郭明學說,群眾的環保意識較為滯后,一度跟不上愈發完善的法律法規。
“就拿金毛狗蕨來說,我們以前哪里知道它是保護植物嘛!從小到大,感冒了都會采來泡水喝,早就成習慣了。”荔波縣佳榮鎮村民潘敏休說,2024年3月,一場別開生面的庭審讓自己改變了想法。“那天開庭的,是一起私挖盜采金毛狗蕨的案件。法院一審設在村民院子里,很多村民現場見證了判案過程,我們才知道私挖盜采金毛狗蕨真的要被判刑。”
為了提高群眾的法治意識,荔波縣法院常態化開展巡回審判制度,邀請村民現場觀看庭審,取得可喜效果。“2021年之前,轄區內野生水域電魚、炸魚、毒魚等方面的刑事案件,每年都會發生10余件。巡回審判常態化開展后,此類案件數逐年下降。到了2024年,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刑事案件下降為零。”郭明學介紹。
荔波縣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鵬說,當地群眾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是引發環境破壞案件的重要原因。大家習慣了電魚,習慣了采摘自認為沒問題的中藥材。一場審判下來,群眾樹立起“不能隨便砍、不能隨便捕”的守法意識,環保工作好做多了。
荔波景色 陶亮 攝
集中管轄打破區域、流域的隔閡
不少生態類案件的案情涉及跨區域、跨水域等情況。這些案件在犯罪認定、量刑裁決上不能完全統一,給司法機關帶來難題。“一些團伙會在不同區域流竄作案,給案件審理帶來難度。如果流域上下游不能實現案件集中管轄,那么涉及多地的污染案件,就無法統一審理。”郭明學說,為破解這一難題,2020年8月,荔波縣人民法院設立世界自然遺產地環境保護法庭,集中管轄貴州省獨山縣、三都縣、荔波縣一審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
打破區域、流域的隔閡,司法力量方能更好地守護生態。環境保護法庭成立以來,審理了轄區內第一起盜掘古墓葬案、第一起噪聲污染案,黔南州第一起碳匯認購案,黔南州第一起收購國家重點保護植物金毛狗蕨案等典型案件,司法力量得到充分發揮。
荔波縣人民法院世界自然遺產地環境保護法庭還創立了全省法院首個環境資源司法保護品牌——司法“藍絲絨”系統工程,建立跨區域、跨領域環境資源司法協作機制,全面推進環境資源審判一體化運行新模式。
生態修復基地成環保前沿陣地
為進一步激發群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2023年4月,荔波縣人民法院聯合三都縣檢察院、三都縣林業局,在三都縣國有拉攬林場內建立全國首個國家重點保護植物金毛狗蕨生態修復基地。該基地自啟動建設以來,通過搶救性集中修復方式,累計修復金毛狗蕨160余噸,修復成活率在98%以上。
如今,金毛狗蕨生態修復基地不僅成為全州打擊破壞國家珍稀動植物違法犯罪活動的警示教育基地,也成為生態保護普法宣傳基地和青少年保護野生動植物的研學基地。
“司法預防是環境保護工作的前沿防線。”張鵬說,只有建立起生態司法預防、生態司法打擊、生態司法修復、生態多元共治為一體的系統性司法制度,才能從法治層面最大限度保護地球腰帶上的這顆“綠寶石”。
編輯:徐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