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喻智慧 劉鐵軍
骨科門診經常會碰到腰腿痛、經過檢查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年輕患者。有的患者疼痛難忍、坐立不安;有的患者常年被腿麻、腿疼困擾得精神恍惚……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常見疾病,隨著工作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病率逐年增加,并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數據顯示,超過2/3的成年人有過腰背腿痛的經歷,約10%的成年人腰痛蔓延到膝蓋以下的時間已有3個月以上。“未老先突”現象高發,嚴重困擾年輕人的工作生活。
椎間盤何以較早就發生退變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病變后,纖維環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單獨或者連同纖維環、軟骨終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壓迫竇椎神經和神經根引起的以腰腿痛為主的一種綜合征,也可以出現下肢感覺減退或麻木,甚至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由于大約95%的腰椎間盤突出發生在腰4/腰5或腰5/骶1椎間隙,容易出現坐骨神經痛。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可壓迫馬尾神經,馬鞍區感覺異常,急性發病需要急診手術治療。
腰椎間盤的主要生化成分有三種,即蛋白多糖、膠原纖維和水分。蛋白多糖主要是保持正常椎間盤水分、電離子濃度及滲透壓,填充在膠原纖維之間充當潤滑劑的作用,均勻地分布椎間盤壓力,傳遞至纖維環,將壓應力轉變成剪切應力。隨著年齡增長,椎間盤蛋白多糖的含量明顯下降,直接導致水分含量的下降。膠原是體內最豐富的蛋白質,體內膠原大多數以纖維形式存在,又稱膠原纖維。纖維環中含有60%Ⅱ型膠原和40%Ⅰ型膠原。
報告顯示,20歲青年的椎間盤已有退行性改變,表現為蛋白多糖的減少,相應水分的減少。蛋白多糖減少,膠原纖維增加,水分減少,髓核彈性下降,纖維環受力不均勻,導致纖維環破壞,椎間盤突出發生。

由于椎間盤較早就可以發生退變,一旦損傷后很難自行恢復,這提示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應貫徹預防為主的原則。
積累損傷是椎間盤發生退變的主要原因。其他因素包括:久坐或從事體力勞動者,椎間盤易早期發生退變;腰骶先天異常,可以使下腰椎承受異常應力,增加椎間盤的損傷;遺傳因素,20歲以下的青少年患者中約32%有陽性家族史;吸煙可以增加椎間孔突出的風險,可以導致血管收縮,供給椎間盤的血液不足,同時也可以導致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纖維膠原受其影響進而導致椎間盤突出風險。
身體質量指數(BMI)這一概念在國際上經常使用,BMI的增加會影響椎間盤的生物力學特征和形態。肥胖者(BMI≥25)的患病率(4.8%)明顯高于BMI正常者發病率(1.5%)。BMI越高,患者腰椎負荷越大,越容易導致椎間盤突出。
脊柱穩定,“內核”才穩
妊娠、糖尿病、高脂血癥、感染均是危險因素。有了以上的危險因素,腰椎容易不穩定,同時纖維環和髓核的水分逐漸減少,髓核失去彈性,纖維環出現裂隙、破裂,髓核、纖維環甚至終板向后突出壓迫神經產生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的典型癥狀。
脊柱穩定系統分為被動系統、主動系統和中樞控制系統。被動系統包括椎體、小關節、關節囊、椎間盤、脊柱的韌帶以及被動收縮的肌肉肌腱群;主動系統包括脊柱周圍的肌肉和肌腱;中樞控制系統通過綜合主動系統和被動系統的信息以此來維持脊柱的穩定性。隨著年齡的增加,三大脊柱穩定系統都會減弱。
為預防腰椎不穩引起椎間盤退變,應從脊柱穩定系統的三個子系統方面加以全面考慮。被動系統:注重預防椎間盤、小關節及脊柱韌帶退變,措施包括避免腰部不良姿勢,避免腰部過度負重等。主動系統:應注重腰背部椎旁肌力量訓練,可通過游泳,三點五點支撐等動作增強腰背肌力量。中樞控制系統:避免可加速神經組織退變的環境因素,適當體育活動可增加中樞神經系統對軀體各個部分的控制能力。
避免“未老先突”,從細節和自律做起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并非空話,在控制體重、減少腰椎負荷中會起到關鍵作用。此外,煙草中的有害物質也會影響腰椎血液循環進而加速椎間盤退化。在做到盡量戒煙的同時,要控制好自己的血糖,血脂,在妊娠期避免久坐,對于有家族史的青少年要避免外傷減少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生。
從事長時間彎腰或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員,應保持正確的姿勢以減少腰椎間盤內的壓力,避免蹺二郎腿引起脊柱扭曲甚至側彎增加腰椎間盤突出風險。同時,定期伸展腰部,改善腰背部肌肉血液循環,強化腰部肌肉彈性和耐受力。建議工作60分鐘就活動10分鐘,緩解疲勞的腰背部肌肉。
強健的腰背肌及腹肌對腰椎有維持和保護作用,提升脊柱穩定系統。建議在做適當的有氧運動后做一些腰腹部抗阻力訓練。如在慢跑之后可以適當鍛煉3至5組引體向上、平板支撐。
生活中要學會合理用力。當我們需要彎腰搬重物、彎腰抱小孩或突然扭腰時,都有可能損傷腰部肌肉以及腰椎間盤。搬抬重物時,建議蹲下來將身體向前靠,使重力分擔在腿部肌肉上。做好以上細節,可以大概率減少腰椎間盤突出的發生。(作者喻智慧系北京市東城區第一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作者劉鐵軍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
編輯: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