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0年砥礪奮進,70年矢志為民,新疆正以蓬勃的姿態書寫著日新月異的發展長卷。為深入呈現自治區成立70年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的建設成就,半月談記者采用“特寫鏡頭”形式,選取生動切面,聚焦新疆在文化旅游、鄉村振興、民族團結等方面的發展變遷。
葡萄溝不止有葡萄,民宿、咖啡館、非遺體驗等文旅業態涌現,當地居民吃上了“旅游飯”;而一盤熱騰騰的大盤雞延伸出的產業鏈,則讓我們看到地方美食成為帶動就業增收致富的“金鑰匙”;更令人溫暖的是,來自沙漠、草原、山村的“石榴籽”孩子們,通過文化潤疆夏令營走向大城市,開闊視野、觸摸夢想,播下希望的種子……
這些故事切片不僅是自治區70年建設成就的真實寫照,更體現出偉大時代變遷下的民生溫度。在新時代新征程,各族群眾將繼續攜手同行,共同書寫民族團結、繁榮富強的嶄新篇章。
半月談記者 張瑜
盛夏時節,新疆吐魯番火焰山地表溫度突破80℃,山腳下的葡萄溝卻綠蔭如蓋、涼風習習。走進葡萄溝青蛙巷,巷口“青蛙王子的家”招牌格外醒目。“來嘗嘗我們的葡萄,甜得很!”女主人瑪依努爾·外力熱情的招呼聲讓不少游客駐足。

青蛙巷民俗風情街歌舞巡演活動熱鬧非凡 米麗古麗 攝
青蛙巷吃上“旅游飯”
作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創業能手”,瑪依努爾和家人一起經營著一間農家樂、一個采摘園。“去年賣桑葚、葡萄干、開農家樂,一年收入超過15萬元。今年再開采摘園,剛開園一周,每天就有一千元左右的收入!”誰能想到,眼前這位干練爽朗、滔滔不絕的女子,以前面對游客時連話都說不利索。
轉變源于青蛙巷的“美麗蛻變”。原先的青蛙巷,羊圈雜亂,土墻破舊,道路坑洼不平。2024年初,在當地政府與湖南援疆工作隊的共同推動下,青蛙巷啟動提質改造工程,這條曾經因“人少青蛙多”而得名的街巷,搖身一變成為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身的旅游打卡步行街區,民宿、茶館、咖啡吧、研學基地、非遺集市等文旅業態涌現,天南地北的游客走進小巷。
以前瑪依努爾一家的收入主要來自葡萄種植,現在一家人都吃上了“旅游飯”。她的婆婆艾米迪汗·沙依木已經80歲高齡,但精神矍鑠,每天在家門口的攤位上熱情推銷葡萄干、桑葚干等農特產。“以前只會說維吾爾語,現在和游客打交道,用國通語交流也行了。”老人自豪地說。
免門票倒逼服務提升
2024年3月,作為吐魯番市唯一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葡萄溝率先推出“一次購票終身免票”的創新政策;今年5月1日,葡萄溝宣布全面取消門票。“無論是居民參與度、業態豐富度,還是旅游人數,都超過預期。”葡萄溝景區管委會黨委書記、高昌區葡萄溝街道黨工委書記塔依爾·托乎提說。
執行門票減免政策后,今年五一假期,12.44萬人次涌入葡萄溝景區,同比增長635.79%,青蛙巷民宿一房難求。這一向好趨勢,也激活了當地群眾的創業熱情。曾經,葡萄溝的民宿僅有12家,如今已發展到61家、1400余張床位。
“免門票不是終點,而是提升服務的起點。”塔依爾介紹,通過門票讓利激活全產業鏈消費,倒逼商家豐富文旅業態、提升服務水平,以點帶面,激活全域經濟。當地老百姓有了更多就業機會,增收致富的渠道更寬了。截至目前,吐魯番全市文旅產業直接帶動6140人就業,間接拉動第三產業就業超3萬人。
“青蛙王子”是誰?
“青蛙王子的家?”很多游客看到后,總會好奇地問瑪依努爾店名的由來。瑪依努爾看向掛在家門口的照片——湖南援疆干部陳書國正摟著少年買吾蘭江·艾合買提的肩膀,兩人笑得燦爛。
買吾蘭江是瑪依努爾的侄子,父親早逝、母親改嫁,跟著瑪依努爾生活,一大家人的日子過得并不寬裕。十多年前,湖南援疆干部、時任吐魯番市旅游局局長陳書國了解到買吾蘭江的情況,便主動資助這個維吾爾族少年上學。
得知買吾蘭江喜愛音樂,陳書國為他創作歌曲《杏花開了》,還送他到北京參加比賽。2013年,他憑借這首歌,獲得歌唱比賽金獎,成為了葡萄溝遠近聞名的“青蛙王子”。
如今,買吾蘭江已順利從中央民族大學音樂表演專業畢業,陳書國則于2016年因病去世。“沒有援疆叔叔,就沒有今天的‘青蛙王子’。”瑪依努爾望著照片,眼中噙著淚水。
傍晚時分,青蛙巷人聲鼎沸。榆樹的枝葉間透出五彩的燈光,桑葚攤、烤肉架、非遺工坊沿街排開,游客的歡笑聲此起彼伏。
今年上半年,新疆累計接待游客1.32億人次,同比增長11.15%。文旅為媒,各族群眾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沉淀的深厚情誼愈發濃烈,民族團結的底色愈發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