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郭燕
8年來,251名來自新疆沙漠、草原、山村牧區的孩子,通過國網新疆電力“紅石榴”文化潤疆夏令營走出祖國西北角,看見更遠的世界。孩子們驕傲地稱自己為“石榴籽”孩子——這不僅是夏令營的印記,更是他們夢想啟航的勛章。

阿德列提·森別克(第一排右二)與淮安球隊合影留念 殷潮 攝
核桃樹下的畫:踮腳追光的北京夢
阿米乃姆·買米吐熱依木家門前的兩排核桃樹,是她和姐姐的天然游樂場。粗壯的枝干撐起濃蔭,沙土地就是她們的畫板。樹枝作筆,畫戴花的小姑娘,畫炊煙裊裊的小木屋……3歲時的一場車禍讓阿米乃姆只能踮腳走路,但這從未阻擋她奔跑的腳步——在核桃林里追逐,累了就蹲在地上涂涂畫畫,笑聲總比樹影還長。
2025年7月,阿米乃姆因品學兼優被推選參加國網新疆電力“紅石榴”夏令營,11天的研學旅程覆蓋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這個消息讓全家都動了起來:媽媽特意去裁縫鋪定制艾德萊斯綢新裙子,爸爸念叨著要打一坑新馕給孩子路上吃,姐姐則天天陪著她練習畫天安門、畫長城。
“要帶著畫和北京合影!”姐妹倆的約定里,藏著對4000公里外世界的向往。這份向往并非憑空而來。扎根基層的駐村工作隊、持續不斷的援疆力量、樂于奉獻的大學生志愿者,帶來一堂堂“石榴籽”課堂、一次次真真切切的幫扶,讓這個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村莊與外界緊緊相連。在和田策勒縣策勒鎮亞博依村,“石榴籽”孩子是全村的驕傲——從夏令營回來的伙伴口中的“雄偉長城”“天安門廣場的旗手”,早已在阿米乃姆心里刻下了清晰的輪廓。
真正踏上長城時,阿米乃姆蹲下來摸了摸城磚的紋路,隨即掏出畫本,一筆一畫修改著之前和姐姐畫的城墻?!氨任覀儺嫷母?、更有力量。”阿米乃姆說。
從北京街頭熱情送她糖果的大爺,到上海外灘好奇問她民族服飾的外國人,11天的見聞被阿米乃姆畫進畫本,而最珍重的一頁,是她和天安門的合影——畫里的天安門與眼前的紅墻重疊,踮腳站立的女孩,終于觸到了夢里的光。
草原上的足球:從草原到“蘇超”圓夢
和安靜畫畫的阿米乃姆不同,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12歲的哈薩克族男孩阿德列提·森別克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幾塊磚頭壘起球門,兩輛橫放的自行車當邊線,就是他和伙伴們的“足球場”。“帽子戲法”“三角穿插”這些從電視里學來的戰術,被他們在土坡上練得有模有樣。暑假里,阿德列提還牽頭制定了訓練計劃:每天雷打不動踢夠兩小時。“有足球的地方就有快樂”,是他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成為“石榴籽”孩子讓阿德列提第一次走進真正的足球場——站到了“蘇超”比賽的看臺上。當球員帶球突破、射門得分的瞬間,他跳起來吶喊:“太棒了!加油!”
綠茵場的青草香、球迷掀起的人浪、球員奮力拼搏的身影,讓這個草原少年激動不已。“我的心好像被放在了雄鷹的翅膀上,飛得又高又快!”他紅著臉形容那種激動。比賽結束后,阿德列提和伙伴們還被邀請與球員合影。接過簽名球衣時,他緊張得幾乎說不出話。
返程時,這件紅艷艷的球衣被他抱在懷里,像捧著珍寶一樣。回到家鄉當天,他就召集他的小伙伴。球衣在伙伴們手中傳遞,孩子們炙熱的心和草原上的足球一起起飛。
這一次,孩子們的目光里多了向往——草原到賽場的距離,從來不是山川阻隔,而是“堅持熱愛”的勇氣。這個夏天,他找到了夢想的起點:“以后要踢得更好,像蘇超球員一樣棒!”
在天安門看升國旗:32顆童心的“中國紅”
7月31日凌晨2點,天安門廣場還沉浸在夜色里,32名來自新疆14個縣市、5個民族的“石榴籽”孩子,早已排隊站到了人群中。為了看升旗儀式,他們幾乎一夜沒睡,有人攥著小國旗,有人反復整理紅領巾,眼神里滿是期待。
“能看見儀仗隊嗎?”“太陽會和國旗一起升起來嗎?”竊竊私語中,遠處傳來整齊的腳步聲。當“敬禮”的口令響起,32只小手同時舉過頭頂,挺起腰板,凝視著國旗方向,目光緊緊追隨著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
國旗升到頂端時,帕提曼罕·排日海提的眼睛仍望著藍天,淚水在眼眶里打轉:“這就是我心中的中國紅!”這個來自和田策勒縣的女孩,前一天在清華大學參觀時曾久久盯著校園路上的一位大姐姐:“我感覺她就是未來的我。”那一刻,種子已在心底埋下;而當國旗飄揚在天安門廣場上空時,帕提曼罕就有了更為清晰的方向。
8年時間,251名“石榴籽”孩子的足跡遍布北京、南京、上海、長沙等地:有人在科技館里和機器人跳舞,有人在博物館里觸摸歷史,有人在大學校園里許下“未來要考到這里”的諾言。他們帶著見聞回到家鄉,把天安門的故事講給鄰居聽,把一路上感受到的人情溫暖講述給家人聽,把畫里的遠方變成更多孩子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