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孫文豪
2019年,浙江龍游30多名“80后”“90后”組建“8090”新時代理論宣講團,用年輕人的表達方式把黨的創新理論帶到基層,受到廣泛關注。從龍游出發,浙江各地持續深耕青年理論宣講,形式日益豐富、隊伍日益壯大。截至目前,浙江登記在冊的超5萬名青年宣講員,每年開展各種形式宣講超2萬場次,在之江大地掀起一波波熱浪。
是什么力量,讓“80后”“90后”甚至“00后”成為宣講主力,讓“浙”里的理論宣講換了“畫風”?
沒有不抬頭的聽眾,只有講不好的宣講員
中國共產黨成立早期,就有向基層群眾進行理論宣講的工作經驗。1924年,毛澤東等人在廣州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宣講黨的革命事業,培養了一大批農民運動骨干。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中央要求“在全黨建立對人民群眾的宣傳網”,各級黨委政府廣泛深入廠礦、學校、鄉村,開展熱情澎湃的理論宣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理論宣講被賦予新使命。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理論宣講的生命力在于貼近群眾。長期以來,部分地區搞理論宣講走形變味,效果不佳。有的宣講方式呆板、內容空洞,靠分配名額、講前點名,才能避免場面冷清的尷尬;有的則過于注重在PPT、背景音樂、舞臺燈光上下功夫,一味搞花架子,干貨少;有的流行作秀式、炫技式宣講,反復比較找“演員”,精雕細琢磨“表演”……
浙江的青年理論宣講則刷新人們的固有認知。半月談記者在浙江多地調研發現,這里許多優秀的宣講員是從基層一線“冒”出來的,是基層干部群眾用口碑“托”起來的。
浙江省“8090”和“00后”新時代理論宣講團成員、溫州市委宣傳部理論處干部蔡耀中認為,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黨中央出臺的系列政策措施,無不與群眾的切身利益、長遠利益密切相關。將這些精神要義宣講好,理論工作者責無旁貸。
目前,龍游已有4000余人的宣講團規模,形成“1+98”縣團分團模式。“理論宣講要接上地氣才能有人氣。”龍游“8090”新時代理論宣講工作負責人金敏軍認為,宣講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正如總書記所說,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問題,拆除‘心’的圍墻,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
“如果我們不去講,傳銷就有可能去講,詐騙分子就有可能去講,基層的傳播陣地就有可能失守。”龍游縣“8090”新時代理論宣講員張盛說,到農村地區宣講,沒有大屏幕放PPT,也沒有音響放背景音樂,幾張板凳就能開講。“要讓村民抬頭,就必須學會村民語言。”

常山縣青年宣講員給村民們做宣講
要真正學會群眾的語言,和群眾打成一片,說易行難。“到新的地方宣講時,總要先學幾句當地的方言”“你自己都不愿意記的稿子,就不要講給聽眾了”“不要對農民說書,不要對書生說豬”“不能光靠自己講,也要吸引、鼓勵群眾參與講、一起講”……受訪青年宣講員認為,沒有不抬頭的聽眾,只有講不好的宣講員。
好的宣講,應當是到什么山頭,就唱什么歌。對大學生講就業,對農民講增收,對老年人講醫療保障,對家長講逐步推行的免費學前教育,對企業家講科技創新政策扶持,這背后都有科學思想支撐。唯有如此,才能增強宣講的針對性、貼近性。
邊調研邊宣講,無調研不宣講
“第一個拿起筆寫下《白沙村志》的人,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我想,應該是一種生怕后人斷了根的焦灼感,一種要為個體和集體留住來路的責任感。總書記說,要‘記得住鄉愁’。鄉愁是什么?鄉愁就是這份‘舍不得’!”這是浙江大學“00后”宣講員陳征的一篇宣講底稿。今年8月,他作為浙江“00后talker”理論宣講訓練營的“宣講實習生”,跟隨團隊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來到衢州江山市白沙村調研,寫下這篇冒熱氣、帶真情的宣講底稿。
從2023年起,浙江推廣“蹲點式”宣講,青年宣講員扎根基層一線,蹲點1至2周,邊調研邊宣講,無調研不宣講,把來自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的鮮活故事帶到宣講臺上。
黨的創新理論并非來自坐而論道、凌空蹈虛,而是深耕于實踐又指導著實踐。在浙江“8090”和“00后”新時代理論宣講團成員章浩看來,要寫一篇好的宣講稿,精力的80%在地頭,剩下20%在口頭。“我們紹興諸暨自古尚武彪悍、耿直豪爽,但這樣一個‘爭強好勝’的地區,卻孕育出了蘊含治理智慧的‘楓橋經驗’。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社會治理的新理念、新要求,為‘楓橋經驗’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章浩告訴半月談記者,調研出真知,宣講才能既有理論味,又有鄉土味。

“00后talker”訓練營成員在基層調研
溫州的“四千精神”,義烏“無中生有”“點石成金”的故事……之江大地上的火熱實踐,成了鮮活生動的理論注腳。這些從田埂、車間、市場中生長出來的精神與故事,是浙江人敢闖敢試的生動寫照,也為數萬名青年宣講員提供了調研和傳播的素材。
越來越多的青年宣講員意識到,好的宣講稿是“用腳寫出來的”。在紹興上虞等地,宣講比賽的時間不是更短了,而是更長了,前后戰線可能長達4至6個月。“這恰恰是在破題。”上虞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趙春峰認為,宣講比賽不能以“舞臺”為重點,而要在其中納入學習、調研、研討等環節,讓參與其中的年輕人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理論涵養、增進實踐認知、磨礪宣講本領上,讓有信仰的青年來講信仰,宣講才能從“隔靴搔癢”變成“直戳心窩”。
“我注六經”,還是“六經注我”
有經驗的青年宣講員常會思考這樣一個有些思辨意味的命題:做理論宣講,究竟是要把理論講好講透,翻譯成“群眾語言”,還是要讓理論“為我所用”,重新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浙江省科普聯合會副會長、省新時代青年理論宣講志愿者聯盟秘書長忻皓將宣講員的成長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我注六經”,要深入學習總書記講話精神,對照黨的創新理論,引述觀點、闡釋道理。例如“浙江宣傳”公眾號中《“第二個結合”為何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為什么說“八八戰略”就在身邊》《從未斷流的中華文明,做對了什么》《今天的改革還難不難》等文章,能幫助宣講員跳出“照本宣科”的局限,大可以“借過來”“講清楚”。
第二階段則是“六經注我”。“更為成熟的宣講,應該要學會淬煉的本事。”忻皓說,要把高度凝練的理論掰開、揉碎、嚼透,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最后達到“創造性輸出”的效果。
好的宣講,應當是我手寫我心、我口述我心。“我們是在浙江成長起來的,對于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提出的‘八八戰略’、‘兩山’理念、‘千萬工程’等感受最深、體驗最真。”浙江省理論宣講先進個人、杭州青年說“金牌宣講員”胡俊超認為,要帶著自己的真實經歷、真切感受去講,將理論術語吃透弄懂,并用個性化、年輕化的風格表達出來、傳達出去。
2024年2月5日,忻皓、胡俊超等5名青年宣講員來到省委大院,給領導干部們做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宣講。“面對理論水平更高的省領導,我們能給他們講什么?”面對同樣的困惑,5名宣講員給出了共同的答案:必須結合自身工作實際,給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把理論落地的真實模樣講明白。
在“00后talker”訓練營現場,“后浪”們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就能理直氣壯。”一名“00后talker”訓練營學員對半月談記者說,理論要講準確,態度更要鮮明,“文化生產力不是簡單等同于文化‘變現’;‘兩山’理念不止關乎環保,更體現了‘長板更長、優勢更優’的戰略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