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談評論員 褚孝鵬
九月以來,中央網信辦連續約談一些網絡平臺,指出平臺熱搜榜單等環節存在問題,破壞網絡生態。與此同時,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清朗·整治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問題”專項行動。一系列密集動作,傳遞出明確信號:網絡空間的公共入口不能再被情緒和虛假裹挾,必須回歸秩序與理性。
熱搜榜單作為網絡空間的公共入口,本應是塑造社會心態、引領公共輿論的“風向標”。然而,在一段時間里,打開一些平臺的熱搜榜:聳動的標題輕易登榜,負面內容被反復推送,獵奇話題長期霸屏。社會熱點事件不再是理性討論的起點,反而淪為制造群體撕裂、收割流量的工具,將嚴肅的公共議題矮化為一地雞毛的情緒宣泄。其背后,既有部分自媒體“販賣焦慮、挑動對立”的算計,也有平臺算法“唯流量論”的偏離。
具體來看,當前亂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失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讓偽造圖文、合成視頻的成本驟降。真假混雜的內容輕易擠入榜單推薦,制造虛假的熱度,削弱了公共討論的真實性。
二是誤導。一些自媒體為追逐流量,斷章取義、標題黨成風,甚至捏造“新聞”。用戶被策劃歪曲的故事牽著走,公共認知被層層稀釋。
三是操控。情緒被當作商品反復消費。身份、性別、地域、職業等話題被標簽化、污名化炒作,以暴制暴的戾氣、消極悲觀的情緒等被包裝成“爆款邏輯”,在算法黑箱里迅速擴散。
追根溯源,亂象的背后是平臺算法的價值偏離與主體責任的缺位。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驅動技術的算法卻內嵌著設計者的價值取向。如果只把點擊率、停留時長、互動量、完播率等數據當作唯一指標,最能刺激人性弱點、最能挑動情緒的內容,就會在無形中獲得青睞,算法自然成為了虛假與情緒的放大器。部分平臺在巨大的商業利益面前,對內容生態治理的投入與決心出現搖擺,未能真正擔負起“守門人”的責任,客觀上為劣質內容的泛濫提供了土壤。
監管的出手,正是要矯正這種偏離失焦。過去幾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從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到治理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再到整治AI技術濫用,層層推進,環環相扣。此次聚焦“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就是要將治理重心前移至流量入口環節,堵住虛假與情緒操控的擴散通道,既是對前期整治的延伸,也是對社會心理風險的回應。在社會需要信心與共識的當下,任由情緒裹挾和虛假滋生,輿論生態就會被稀釋,社會信任也會被消耗。
網絡空間要有熱度,也要有溫度。人們關心社會問題、表達不同意見,本就是互聯網的價值所在。但這種討論,不能淪為情緒的角斗場。越是多元開放的輿論場,越需要理性和規則來托底。
靠炒作情緒換來的流量,來得快,去得也快;靠虛假內容帶來的關注,終將消耗殆盡。真正能沉淀下來的,是有價值的內容和可信賴的服務。對行業而言,是提醒,也是方向。把重心放在信息質量、服務價值、生態健康上,才是平臺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讓算法更透明,讓推薦更理性,這是監管的要求,也是對行業的鞭策。流量邏輯終將回歸理性。讓熱搜成為真實的信息窗口、服務用戶的工具,而非情緒宣泄的“垃圾場”、制造對立的推手。如此,才能讓網絡空間真正清朗,凝聚起更廣泛的社會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