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周盛平
今年5月底,90多歲的張自忠老先生,搬入了位于北京石景山區模式口西里小區的老年福養老服務中心。15年來,這是他住過的第三家養老院。它由幼兒園改建而成,2002年5月開始運營。
“我在養老院住了15年,生活規律,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張自忠老人說,“很多老年朋友,精力還不錯,但就是很寂寞,一坐就是幾個鐘頭,沒有人跟他們聊天。”
“物質供給不錯,情感慰藉不足”,正是機構養老普遍面臨的困境。模西院區所在的金頂街街道辦事處提供的數據顯示,在院59位老人平均年齡79歲,16%為獨居老人,90%以上期待多元社交。
半月談記者走訪的這家養老中心,由國有企業北京康養集團經營。從集團派出的負責人賈偉杰那里,記者了解到,院區在今年6月重新裝修后開業,入住的老人已經增加到61位,其中半失能、失能老人占70%以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煩惱。在老人的情感陪伴難以得到滿足的同時,不少年輕人也面臨著自己的住房難題。根據金頂街街道辦事處提供的數字,街道3公里范圍內老舊小區青年合租成本占收入的35%~45%,38%的無房青年將住房壓力列為首要困擾。
2024年8月,北京市開始在養老機構進行“代際融合”試點工作,探索養老機構“老年+青年”雙向陪伴服務,在朝陽區、豐臺區、石景山區和昌平區選擇了5家養老機構,每家招募2~5名青年志愿者,具體要求是年齡在22~40周歲、在北京市無自有住房、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等。
今年25歲的河南新鄉姑娘鄭金玉就是這樣一名志愿者。2024年從河南科技大學電子專業畢業后,她來到北京找工作,偶然在“京彩時光”養老志愿服務信息平臺發現了招募信息,于是就報了名,最終被模西院區錄取。

8月20日,鄭金玉站著幫助養老院的老人們畫畫 周盛平 攝
根據合同,鄭金玉需要每個月為院區內的老人提供不少于20小時的服務,主要是幫忙組織一些康養活動,陪老人聊天、下棋、畫畫、讀報,等等。作為回報,她可以使用位于養老院內的一個獨立房間,每個月僅需支付約300元。比起在外面租房,每個月能省下好幾千元的費用。
鄭金玉告訴半月談記者,加入養老機構后,省了不少錢;與老人們聊天,也消除了自己的孤獨,增強了一個“北漂”對北京這座城市的歸屬感。談及未來,她表示,由于志愿服務大多是在周末進行,不影響自己的本職工作,活干起來比較輕松,自己也有收獲,打算再簽一年的合同。
在占地近3000平方米的養老院里,半月談記者遇到了劉振英夫婦。劉振英說,退休前他是首都鋼鐵廠電機廠的鉗工,在養老院住了兩年。對于鄭金玉的出現,他表示很高興,因為這里最缺的,就是說話的人,而這個姑娘愛說愛笑,比起寡言少語的護工來,增添了不少的樂趣。
談及“代際融合”試點,賈偉杰表示公司“全力支持”,“老人不僅需要生活照料,更需要情感陪伴,年輕人的加入能給院區帶來活力”。在他看來,當前最突出的挑戰就是護理人才短缺。現在一線的護理人員年齡普遍偏大,大多在50歲左右,文化水平以初中及以下為主,對他們的培訓難度很大、培訓時間也很長。
半月談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代際融合”成效初顯,值得推廣,但許多年輕人心理上有障礙,認為與老人待在一起會很無聊,對養老院敬而遠之。與此同時,志愿服務的質量有待提高。金頂街街道辦事處的統計表明,老人大約三成的需求,因為與志愿者工作時間的沖突無法滿足。
最吸引年輕人加入養老志愿者行列的,是能夠獲得低廉的住房。但這畢竟只是權宜之計,要吸引志愿者長期留下來,強化他們在養老家政領域的技能培養,還需要健全長效保障機制。
編輯:周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