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王紫軒 刁慧琳 呂京笏
崆峒武術,與少林、武當、峨眉、昆侖武術并稱為中國五大傳統武術流派。在全國武術之鄉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發源于此的崆峒武術立足西北、博采眾長,不僅涵蓋民間傳統武術、道教武術、佛教武術,還孕育出金庸筆下“威峙西陲”的崆峒派。如今,平涼當地約有10萬人習武,崆峒武術依托校園、社區、景點、賽事等多元化傳承,遠播歐美、日韓、阿根廷等地。
非尚武不可圖存
提到“崆峒”,人們最先想起的是有“黃帝問道于廣成子”典故的崆峒山和其所在的崆峒區。但在古代,“崆峒”所指的地域范圍橫跨隴山兩側的隴右、隴西等地,其中,位于核心區域的平涼因扼守關中西進戰略要道,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平涼“民必講武求備,非尚武不可圖存”的尚武傳統。李白“世傳崆峒勇”、杜甫“崆峒足凱歌”等詠嘆,均體現出這一地區民眾的勇武精神。
僧道武術是崆峒武術的特色之一。平涼市武術運動協會主席朱沛霖介紹,崆峒山道士、僧人中習武者眾多,唐宋最為興盛。北宋時期,崆峒山明慧禪院大和尚法淳就曾率眾僧對抗西夏軍,護衛一方百姓。“崆峒山僧人習練的器械多見連環槍、四門鞭桿、鐵門扭絲棒等,頗具西北特色。道士善使煙鍋、拂塵等,常見的黑虎出洞鞭相傳是道教‘黑虎靈官’趙公明所創,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朱沛霖說。
崆峒武術還自帶“草根性”。花拳在平涼的第二代傳人之一李恒達,致力于崆峒武術系統化研究。他告訴半月談記者,崆峒武術的根扎在民間,創造、運用它的主體是廣大勞動人民。“崆峒武術是當地百姓保家圖存、強身健體的一種生活技能,特點是‘奇兵’,即奇特的兵器,例如搟面的搟杖、打麥子用的連枷,還有板凳、鍋蓋、筷子、鐵锨等,這都是西北民眾就地取材的生產生活工具。”

李娟芳在非遺文化展演上展示崆峒“奇兵”大煙鍋(受訪者供圖)
“防身一長劍,將欲倚崆峒。”因金庸小說聞名的崆峒派武術,是崆峒武術的組成部分。它于唐代創派,以“柔韌纏綿、飄健花實”著稱。
除了本土武術外,崆峒武術還吸收了許多外來拳種。平涼地處陜、甘、寧三省區交界地帶,俗稱“隴上旱碼頭”。清末民初直至新中國成立后,陜西、河南、河北、東北及甘肅省內多地武術大家陸續匯聚平涼,各類外來武術同當地的四門拳、紫荊鞭桿等本土武術相互兼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武術體系。“例如回族的查拳,陜西的花拳、紅拳、九拳,還有八卦掌、陳氏太極拳小架、通背拳、六合拳等,傳入后逐漸發展出共同的地域風格。”李恒達說。
發乎于心,傳道授藝
四門拳是崆峒武術的代表拳種,柔中帶剛,講究在纏繞中進攻,以“行拳走架、步走四方、拳打四門”得名。
今年69歲的李娟芳來自平涼市靈臺縣,2000年,她師從崆峒四門拳第四代傳人之一李正虎,學習崆峒十八羅漢拳、韓湘子吹笛、八仙棍等代表套路,此后多次在各類武術比賽中斬獲金牌。韓湘子吹笛是李娟芳的拿手套路。“這個套路要用到三尺長的鞭桿,舞動時形似手持長笛的韓湘子。”李娟芳邊說邊將左腿下蹲,右腿懸空踢出,同時將鞭桿置于胸前,做出一個高難度的“吹笛”動作。
2015年起,李娟芳開始在公園里公益授課。她說:“體育部門鼓勵我們考取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我成立了兩個武術健身隊,參與學習的群眾上百人,弟子囊括60后、70后、80后,最近還創編了崆峒女子太極十八式。”

平涼市崆峒文武學校學生在韓國首爾進行崆峒武術交流表演(受訪者供圖)
作為國家武術六段、國家一級武術裁判,79歲的童世英常年在崆峒區柳湖公園義務傳授武藝。“俗話說‘三尺鞭桿五尺棍,六尺條子不用問’,這些器械都是木質的,但長度、技法各有不同。”童世英拿起一個長棍隨地一掃,又迅速從空中擊打而下,劈得空氣“呼呼”作響。“這種長一點的木棍叫條子,平涼流行的條子套路豐富,我擅長琵琶條子,因以‘懷抱琵琶’起勢而得名。”
苦練真功夫,后生誠可畏
近年來,甘肅省體育局與平涼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多屆崆峒武術節、省級崆峒武術賽事,并將崆峒武術融入全區中小學體育課,鼓勵不同級別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扎根社區,培養了一大批崆峒武術傳承人和愛好者。
1999年,從小習武的平涼人王鏢回到家鄉,在崆峒山下創辦了一所武術學校。2004年,第10任崆峒派掌派人燕飛霞來崆峒講學,囑咐王鏢“一門心思做傳承”。此后,這所學校改名為崆峒文武學校,成為系統化教學、傳承崆峒武術的平臺。“我們開設了小學到中職的文化課教學班和武術培訓班,武術門類包括崆峒武術傳統套路、散打、拳擊等。”王鏢說,學校共有330名學生,生源來自11個省份,多數是沖著崆峒武術的“招牌”慕名而來。

在平涼市崆峒區柳湖公園,童世英(左三)帶領群眾練習八卦掌 王紫軒 攝
19歲的姜銘威從小癡迷武術,來到崆峒文武學校后,系統化學習了崆峒武術傳統套路。“崆峒武術兵器眾多,每個人可以按身形、發力特點自選,我擅長小巧玲瓏的毛筆、扇子、陰陽刺,練起來感覺人器合一。”在校期間,姜銘威參與了各類省級、國家級武術比賽,斬獲十幾塊金牌。今年6月畢業后,他被湖北師范大學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錄取。
崆峒武術還吸引著越來越多國外武術愛好者的關注。阿根廷、日本均設有崆峒武術館,學員達二三百人。
編輯:李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