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胡林果 鐘焯
走路賺錢、聽小說賺錢、看視頻賺錢……近期一些打著“隨時隨地幫你賺錢”噱頭的App不斷冒頭。這些App大多針對中老年用戶群體設置消費陷阱,且形式不斷翻新、手段更加隱蔽。不少中老年消費者下載后稀里糊涂訂購消費產品,陷入一場精心設計的圍獵。為何“賺錢”App能夠“大行其道”?
本想“賺錢”卻被“坑錢”
“5月4日支付老年大學網校會員888元、掌上老年學堂會員898元。”今年6月,福建的林女士無意間看到母親手機上有兩筆扣款,心生疑惑,其母表示并未上過任何網課。經詳細翻查,原來是某賺錢寶App里的彈窗廣告,誘導其母支付了這兩筆費用。林女士嘗試打開該App后發現,跳轉第三方平臺、網頁彈窗接踵而至,一步步都在誘導付款。
除被單次大額扣款外,在此類走路賺錢App中還有廣告以“單次小額支付+自動續費”的模式,誘導用戶開通運營商的增值業務或者連續會員月卡。
不久前,湖南的一位女士發現母親手機里有一條中國移動發來的驗證碼短信,才得知母親下載了“走路賺開懷”App并點擊了廣告,無意間訂購35元/月的全年流量包,且已扣費。短信顯示,該業務由與廣州駿伯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電子渠道辦理。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走路賺錢App存在一條“引君入甕”的套路鏈條——先將自家廣告投放到短視頻、短劇等中老年用戶較多的平臺中,誘導其下載,用戶操作時極有可能被誤導點擊廣告,進而引導其開通對應廣告主的付費業務。
半月談記者從小米應用商店下載了一款162萬下載量的“走路賺零錢”App,打開后霸屏彈窗不斷彈出。無論點擊“登錄”或“還未登錄”,均會跳轉至外部鏈接,或顯示“立即領取”視頻會員。點擊后,“領取”卻搖身一變,成了每月25元的會員與話費的產品“訂購”,默認自動續費。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說,中老年人被按鈕虛假指示后,極易通過多次點擊,訂購自動續費產品或者開通運營商的增值服務,被多筆扣款才后知后覺。
中消協今年8月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顯示,一些不法商家通過發布“走路賺錢”“免費領紅包”等宣傳語吸引老年人點擊,聲稱用戶只需利用零散時間在手機上進行簡單操作,即可獲取一定回報,使得許多用戶紛紛參與其中,而這些不法商家利用免密支付自動扣款收取“會員費”。
陷阱多如牛毛,維權難上加難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走路賺錢類App之所以能夠瞞天過海、大行其道,其背后有多重漏洞:
——協議“卸責”,風險“甩鍋”。用戶協議單方面擴張運營方權利、免除運營方義務。今年7月,四川省消委會對一批被投訴的走路賺錢類App的用戶協議進行調查,發現部分App運營方存在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情形,如設立只利于自身的格式條款,同時強制用戶承擔過多責任與風險,導致雙方權利義務嚴重失衡等。調查顯示,部分App用戶協議規定,對平臺展示的廣告,運營方既自主決定發布形式,又免除對廣告真實性的審核責任,用戶因廣告受騙的損失“自行承擔”。
——付費一步到位,退款層層設限。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不少用戶都面臨退款難。林女士說,當時耐心問了母親為什么付款,母親并不了解,然后通過支付寶付款記錄才找出了背后真正的收款方。向收款公司客服申請退款時,對方以超過7天為由拒絕,最后她告訴對方已報警才得以索回。
遼寧的一位女士說,母親曾多次撥打客服電話被掛斷,自己也是撥打了6次才接通。走路賺錢平臺、支付渠道、收款公司都有“捂緊錢袋子”的理由——平臺客服稱這是屬于第三方的交易,支付渠道認為用戶自主輸入密碼,收款公司甚至揚言“系用戶自愿購買”。
——侵權產業鏈化,環環相扣。半月談記者梳理發現,走路賺錢類App強制約定爭議由運營方所在地法院管轄,但實際用戶遍布全國,且此類App收款方分散,呈現產業鏈化的趨勢,客觀上增加了異地用戶的維權成本,加重了消費者責任。如“走路賺開懷”平臺歸屬地廣西南寧的12315就回電稱,扣款涉及3家公司,關系復雜,建議其走法律訴訟渠道維護權益。

讓不法App失去“寄生”的空間
受訪專家認為,此類App虛構“走路賺錢”“免費領紅包”等信息,往往夸大其詞,甚至完全虛假,欺詐對象多為中老年群體,利用后者對智能設備操作不熟悉、風險防范意識較弱的特點實施欺詐,社會影響惡劣。
北京市東元(深圳)律師事務所律師鄧永表示,這些信息的發布者往往隱藏在網絡背后,難以追蹤,給受害者維權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陳音江建議,有關部門應推動建立涉老消費重點監管清單,對直播間虛假宣傳、網絡誘導點擊扣款等加大查處力度;相關直播平臺應加強對商家資質和商品的審查,優化廣告展示邏輯,避免向老年用戶定向推送高風險內容。
受訪專家認為,一方面,App應用商店應建立審核機制和動態反饋機制,對多次被投訴的App采取下架、限制上架等措施;另一方面,互聯網“大廠”、通信運營商往往是這類App的廣告主,“大廠”、通信運營商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改變廣告投放和會員訂購策略,讓不法App失去“寄生”的空間,讓消費者消費得明明白白。
此外,鄧永等專家建議,社區中心、老年大學等機構要主動開展智能設備使用安全培訓,重點講解“誘導廣告識別”“免密支付關閉方法”“異常扣款應對步驟”等知識,提高消費者尤其是老年消費者的風險防范意識。
編輯:蘇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