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胡錦武 袁慧晶
在江西上饒市萬年縣大源鎮,69歲的失能老人劉光書長年臥病在床,老伴每天除了照顧好他,根本無力顧及其他事情;在鷹潭市余江區馬荃鎮霞山村,村民李冬勤和弟弟不敢出遠門,不敢去打工,他們的母親因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常因喘不上氣危及生命安全……
在農村地區,類似被失能老人照護問題困擾的家庭并非特例。半月談記者近日調研發現,近年來,農村失能失智老人照護問題已成為養老服務中的“難中之難”,甚至造成“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家庭困境。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我國失能失智老人超3000萬人,最親的人成為最重的負擔,是許多失能老人家庭的真實寫照。業內人士表示,通常老人完全失能的平均年齡在79歲,其從完全失能到身故的平均時間是44個月,而在完全失能期之前,還會經歷平均44個月的生活不能自理期。這些生命階段都是養老服務應該覆蓋的“最后一公里”。
江西多位受訪民政局局長認為,失能失智老人是當前養老服務的剛需市場。老人失能失智的概率隨年齡增長顯著上升,且面臨地域分布不均、家庭照護能力弱化等挑戰。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失能失智老人的照護問題已成為一些家庭的痛點。
辭去工作照顧老人,是大多數農村家庭無奈的選擇。在農村,原先通過種田、打零工能夠自給自足自理的老人,往往在失能后成為家庭負擔。李冬勤說,母親半失能后,他們兄弟兩人只有一人能就近打零工,缺乏穩定生活來源,“目前都在吃老本,幾乎不敢想以后”。
一些家庭專業照護能力不足,失能老人生存質量難保障。馬荃鎮七旬老人倪永順的老伴因為小腦萎縮已癱瘓3年多,由于子女不在身邊,居家照料期間一直請護工幫忙,每個月要花5000多元?!凹词惯@樣,她身上還是生了褥瘡。”倪永順說。
機構要么費用高昂,要么不接收失能老人。半月談記者在鷹潭、上饒、新余等地調研發現,多數農村養老機構不具備收住失能老人的能力,而有能力的機構每月費用在2000至3500元不等。新余福滿園養老院副院長黃細蓮說,這種收費標準對于農村家庭依然是筆大開支,老人子女中只要有一人不同意出資,老人就無法入住。
三大瓶頸制約“最后一公里”
相比于城市,農村失能失智老人更缺乏照護,更易引發家庭、社會矛盾。受訪人士認為,傳統觀念制約、醫養結合難以深入和專業護理人員缺乏,是三大亟待突破的瓶頸。
受傳統觀念影響,多數老人不認可機構養老。李冬勤說,他也考慮過將母親送去機構養老,但老人認為“無兒無女才去養老院”,堅決反對。失能老人劉光書告訴半月談記者,自己晚上要起夜十幾次,住院時找過護工,一天就不干了,只有家人才有耐心照顧他。據鄉鎮衛生院、民政專干反映,他們入戶走訪發現,在非兜底保障的社會失能失智老人中,只有很小一部分選擇機構照護。
養老機構配套弱,養老市場培育難。半月談記者在江西調研發現,農村養老機構普遍缺乏醫療配套,急癥處置能力薄弱,而與醫療機構開展的醫養結合探索,不少還停留在為老人開辟綠色就診通道、簽約家庭醫生等初級層面。新余民政局副局長廖海華表示,盡管失能失智老人是養老市場的剛需群體,但市場培育尤其是農村市場的開拓,是全國性難題。醫養結合試點雖已開展10年,但因長護險試點覆蓋面小、政策保障不足,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較弱。
養老專業護理人員缺乏,流失嚴重。多位民政局負責人表示,他們所在設區市的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機構中,在崗護工有養老護理員證的不到一半,農村地區“無證上崗”情況較多。多家鄉鎮養老機構反映,養老護理員崗位工作辛苦,職業認同度低,很難招聘到55歲以下的青壯年勞動力,而有的護工崗前培訓完剛做幾天,就因為“太辛苦”要離開。

余江區馬荃鎮醫養結合中心一名護工正在服務失智老人 袁慧晶 攝
位于鷹潭市的江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3年前開設養老專業,首批招生100人,僅30%的畢業生選擇從事養老行業,其中僅10%留在本地或本省,其余都流向一線城市。
醫養結合探索解決之道
加強農村養老和照護服務體系建設,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舉措。從2024年開始,江西開始探索在鄉鎮衛生院深化醫養結合試點,通過盤活閑置醫療資源,開辦醫養結合中心,探索解決農村失能失智老人的養老問題。
半月談記者在一些鄉鎮走訪看到,過去居家未得到妥善照料的失能老人,現在在醫養結合中心得到了較好看護,病情明顯改善。“目前衛生院收住的4名失能老人中,有2人因搶救及時撿回一條命?!柄椞队嘟瓍^馬荃鎮中心衛生院院長劉細華說,不少失能失智老人病故原因是護理不當引起的并發癥,比如褥瘡、肺炎、營養不良等。
2024年5月,馬荃鎮中心衛生院將一棟閑置的三層建筑改建成醫養結合中心,聘請專職護工和專職護士照料老人,并與衛生院共享醫療資源?!斑^去衛生院的醫生上午10點后事情就不多了,如今每天還要去醫養結合中心查房,及時處理入住老人的突發狀況。”劉細華說。
近年來,有的鄉鎮衛生院業務量和效益雙雙下滑,面臨生存困境。拓展養老服務,既能解決農村養老難題,也有利于穩住醫護隊伍。一名鄉鎮衛生院院長告訴半月談記者,該院從2024年2月試點接收53名失能失智老人入院后,減少虧損近80萬元,正逐漸走出困境。
但與此同時,農村失能失智老人底數不清、相關保障政策不夠“適老”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農村養老和照護服務體系建設。受訪人士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制定相對統一的失能失智老人評估標準,摸清農村失能失智老人底數,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此外,在醫養結合型鄉鎮衛生院,針對60歲以上老人探索“多病共治”報銷機制,解決患多種慢性病老人需重復掛號才能享受醫保報銷的問題。
編輯:蘇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