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毛振華
“躺在床上就把錢掙了。”這原本只是網民們的一句調侃,如今,隨著AI進化日新月異,“睡后經濟”幾乎觸手可及。它不同于過去“被動收入”的概念,更強調AI的賦能,用勞動創造價值。可以預期的是,“睡后經濟”的到來有望將職場“打工人”從內卷式競爭中解脫出來,同時極大激活消費的潛能。
未來業態多元紛呈
顧名思義,“睡后經濟”指的是當你休息、睡覺,或者不親自參與勞動的情況下,由你掌控或擁有的某種資產、系統或智能體,仍持續為你創造收入的經濟形態。它不再是“錢生錢”的被動邏輯,而是“系統替你勞動”的自動邏輯。你不再只是資本的擁有者,而是算法和流程的指揮者。
AI大模型快速創新與迭代,工業機器人等自動化智能設備上崗,讓黑燈工廠24小時開足馬力生產成為現實。借助技術革新,“睡后經濟”的觸角正延伸到經濟社會活動的每個角落。除了工業生產和制造外,在自動駕駛與直播數字人等消費環節也能覓得“睡后經濟”的身影,未來“睡后經濟”的形態還可以更豐富。
過去,寫作需要的是豐富的社會體驗與文思泉涌。今天,在吸收和借鑒了海量知識后,AI創作對大多數人而言皆可應用。試想,當你休息時,AI寫作機器人根據你的指令和創意奮筆疾書,并按照事先設定好的程序,將文章自動提交至閱讀平臺并發布,并由此獲得廣告、禮物、閱讀點擊率分成等收益。整個過程無需你時刻關注,這種輕松與愜意映射出生活的美好。
可以想象,當你擁有一臺高性能計算機,隨著白天繁忙工作的結束,你逐漸進入夢鄉。而在智能共享平臺的幫助下,你的高性能計算機的超強運算能力被“租賃”了出去,在夜間替你“打工”。當你早上元氣滿滿醒來,迎接你的除了計算機散熱器的余溫,還有賬戶里不斷增長的余額。
不只是高性能計算機,你家中的存儲設備、儲能設備,甚至是智能清掃設備,都能成為智能共享平臺上的搶手貨,從而為你賺取收益。這從另一個層面也證明,“睡后經濟”并非是單一的,只要腦洞大開,任何有價值的資源都有在AI時代成為“打工人”的潛質。
智能體驅動夢想照進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睡后經濟”能夠從夢想照進現實,離不開一個新的概念——智能體。
什么是智能體呢?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員高澤龍指出,智能體是具備自主感知、決策與執行能力的AI實體,區別于傳統AI(如聊天機器人僅提供建議),其核心在于形成“感知-思考-行動”的閉環。中信智庫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AI大模型向更強、更高效、更可靠方向發展,呈現推理模型深化、智能體模型爆發的格局。

2025年9月23日,第25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開幕,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全球首發“帶著大腦的機床”——“思源智控”智能體機床μAI
2025年被譽為智能體元年,推理需求帶動算力需求爆發。同時,2025年也是AI應用加速落地之年。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張青認為,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重構數字產業架構,從傳統面向“人”的服務逐漸演進為面向“智能體”服務。數字產業正從以“應用/平臺/系統”為中心,轉向以“智能體”為核心的新階段。從形態上來講,由傳統的簡單的鏈接和被動響應,到智能體時代,通過智能體和知識、智能體間的鏈接,從而實現自主決策。智能體有著更高的執行效率,使得AI服務不只停留在“紙面”上,更能落實到行動中,讓諸如自動駕駛、AI寫作、直播數字人等“睡后經濟”業態近在眼前。
張青表示,2022年,人工智能的認知水平已經接近甚至超越人類基線,當AI作為一種生產工具,其智能超越人類基線的時候,它就將變成勞動者。這是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全面變革和重塑。
智能體的廣闊前景,吸引了眾多互聯網頭部企業投身其中。騰訊將大模型知識引擎升級為“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用戶可以讓智能體自主拆解任務和規劃路徑,主動選擇和調用工具,從而進一步降低智能體搭建的門檻。
“現在關于智能體的路線還處于百花齊放的階段,沒有全行業形成共識的路線圖。”騰訊云副總裁、騰訊云智能負責人吳運聲表示,目前智能體行業整體增長率非常高。雖處于發展初級階段,但智能體相關技術在不斷發展和進步。未來,智能體有望成為懂企業知識、能調用工具、自主執行復雜任務的得力助手。
跨越挑戰叩開未來世界大門
數據工作者胡逸認為,“睡后經濟”開啟了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使AI面向大眾釋放更具價值的紅利成為可能。它讓我們從“有時工作、掙得收入”進入“工作始終在進行,收入始終在增長”的全新范式。這不是單純的科技演進,更是一種收入結構的重構。
隨著收入來源更為豐富,越來越多的人將不再執著于工作內卷,也不會將工作視為唯一,職場關系將得到極大改善。人們將有更多時間回歸家庭,照顧老人、子女,家庭關系更為和睦。同時,人們消費的欲望被真正激發出來,品質消費成為首選。人們有了更寬裕的時間,會投入更多精力到愛好當中去,譬如繪畫、寫作、攝影、音樂等,精神世界更為豐富,生活也將變得更美好。

2025年9月19日,安徽合肥,科大訊飛工作人員正在展示星火汽車智能體開發平臺
在擁抱“睡后經濟”、暢想未來美好生活之時,也應理性預判這個過程中的諸多挑戰。
首先是技術壁壘。人們并不懷疑AI能夠發展到繁榮“睡后經濟”的階段,但屆時各種技術能否為大多數人使用或擁有,還有待進一步觀察。高水平智能技術的研發是需要高額投入的,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在可預期的階段內,并非每個人都能夠輕易獲取。
更引人思考的是,智能體脫胎于人,但是與人類天馬行空的思考力、創造力相比,仍存在短板與缺陷。無人駕駛提供的行駛路線考慮的是到達,而不會兼顧一路的風景;AI創作的小說基于大數據而缺少情感體驗,難以直抵人心;直播數字人看似無所不知,卻缺少對人類情感的理解,回答起問題來呆板、重復……
無論如何,面對極大可能將大眾從職場內卷中解脫出來的新經濟形態,看待“睡后經濟”應秉持積極開放的態度。既要認可其降低創業門檻、拓寬增收渠道、創造美好生活的積極意義,又要未雨綢繆,將風險防范考慮在前,及早明確相關技術的權益邊界,健全監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