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鐘焯 李葉千
今年以來,AI眼鏡著實在電子消費市場中掀起一股浪潮。有觀點指出,AI眼鏡有望成為繼智能手機之后的新一代人機交互核心終端。當下的AI眼鏡究竟能做什么?從“有智能”邁向“真智能”,還有多少技術鴻溝與產業瓶頸亟待跨越和突破?
“百鏡大戰”悄然開啟
在廣州某品牌體驗店中,半月談記者將AI眼鏡對準一張公眾人物的照片,輕聲發問:“這是誰?”鏡框上的微型攝像頭迅速捕捉圖像,不過數秒,鏡腿揚聲器便傳來清晰回應,聲音經由骨傳導技術精準送入耳中,整個過程流暢自然。
“自產品上市以來,咨詢和體驗者絡繹不絕,很多門店甚至一度斷貨。”一名店內工作人員說。來自天貓平臺的數據同樣印證了這一趨勢:今年7月,AI眼鏡類產品的交易規模較去年12月激增8倍,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
“未來通過AI與AR的結合,眼前可以看到智能世界。比如面向一處名勝古跡,眼鏡就可顯示出它在10年前、100年前、1000年前的樣子。”深圳雷鳥創新創始人兼CEO李宏偉這樣描繪智能眼鏡的未來圖景。
追溯歷史,智能眼鏡的演進早已有跡可循。自20世紀中葉起,眼鏡的功能就不再囿于視力矯正,而是逐步拓展到增強現實感知。60年代,“計算機圖形學之父”伊萬·薩瑟蘭研發出首個頭戴顯示裝置,奠定虛擬現實技術的基石;2012年,谷歌推出首款AR眼鏡Google Project Glass,卻因各方面所限未成爆款;2016年,VR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后,一波VR眼鏡也曾集中涌現。
近幾年,微芯片、傳感器等硬件性能大幅提升,外加AI大模型技術加持,智能眼鏡迎來新一輪進化潮。2023年9月,Meta與雷朋合作推出的Ray-Ban Meta智能眼鏡,以其輕量化設計與流暢AI交互贏得市場青睞。國內外廠家紛紛跟進,正式拉開“百鏡大戰”的序幕。
據咨詢公司CINNO統計,2025年上半年,中國消費級AR/AI眼鏡銷量達26.2萬臺,同比增長73%,創歷史新高。預計2025年全年,全國出貨量將達90萬臺。
“它可能還沒法讓用戶‘驚嘆’,但打開了想象的大門。”在數碼博主小辰看來,AI眼鏡不僅將科幻場景帶入現實,更可能成為視障群體的“數字眼睛”,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

9月12日,2025深圳國際智慧養老產業博覽會在深圳會展中心(福田)開幕,觀眾在展會現場了解一款助聽AI智能眼鏡 梁旭 攝
“真智能”尚未到來
盡管前景廣闊,當前的AI眼鏡仍面臨諸多現實挑戰,距離用戶期待的“真智能”尚有明顯差距。
——功能體驗未達預期。部分消費者反映,目前市面上中低端產品功能仍顯“雞肋”。例如,無顯示功能的AI眼鏡需完全依賴語音反饋,“問-等-聽”的流程更像在使用智能耳機,而非眼鏡。在具備AR顯示功能的高端產品中,續航能力普遍不足,嚴重制約實用性與沉浸感。
“花兩三千買的眼鏡,新鮮感一過,就放在角落里‘吃灰’。”一名用戶如此吐槽。
——技術“三角困境”亟待突破。“重量、顯示與續航構成一個難以調和的三角矛盾。”四川影目科技合伙人張星智直言,長續航往往需要加大電池,重量就會上升;追求高清全彩顯示,則對芯片算力與能耗控制提出更高要求。這一系統性問題,需依賴電池技術、光學模組與芯片能效的全鏈路突破。
李宏偉補充道,如何在鏡腿有限的物理空間中實現高效運算與散熱,是當前研發的核心難點。
——隱私安全引發擔憂。AI眼鏡的隱蔽拍攝、錄音能力引發輿論關切。有法律界人士提醒,必須警惕其成為新一代“偷拍神器”。目前,盡管部分廠商通過設置LED指示燈、數據加密等方式強化隱私保護,但仍存漏洞:強光環境下指示燈難以察覺,加密系統也可能被攻破。
“廠商需要在隱私保護上做更多的技術優化。”小辰表示,“例如指示燈可以在不影響拍攝體驗的情況下,做得再明顯一些。”
未來落子何處
“AI眼鏡實現從‘手動觸屏’回歸‘自然感知’,發展方向契合人類最本質需求。”有業界人士指出,雖說前路挑戰重重,但行業仍對AI眼鏡的未來充滿信心。
融合賦能,打開虛實之門。市場調研機構Omdia高級分析師林麟表示,AI與AR等技術融合發展是未來的長期方向,AI可以提升AR交互的智能性(如手勢識別、眼動跟蹤等),AR則是AI合適的顯示載體。
張星智更進一步展望了“眼鏡+腦機接口”的可能:“如果未來非侵入式或半侵入式腦機接口能夠植入用戶的眼鏡端,AI眼鏡將會達到更加前沿的人機交互形態。”
生態共建,打破應用孤島。未來,AI眼鏡能接入更廣泛的物聯網生態。例如,結合攝像頭與手勢識別,用戶指向電器即可語音控制,“抬起手指說‘打開燈’”將成為新的交互方式。
“現在想買一杯某品牌咖啡,需在手機中切換多個應用完成下單、支付、取碼與導航。未來,只需對眼鏡說一句話,中間步驟都將由它調用生態內的合作接口悄然完成。”張星智描繪著AI眼鏡應用的未來場景。

廣西南寧國際會展中心,參觀者在體驗AI眼鏡
國產崛起,加速自主化進程。中國制造正深入全球AI眼鏡供應鏈,億道信息、歌爾股份等企業已承接大量國際品牌的硬件代工。在主控芯片、存儲芯片等方面,本土廠商也在加快技術替代步伐,逐步打破海外企業技術壟斷。
“國內很多企業都在努力,但推進AI眼鏡產業發展不能只靠單點突破。”李宏偉認為,AI眼鏡要實現“真智能”,必須從芯片、光學、交互、生態建設等各方面實現系統創新。
編輯:宋榮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