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思雨
推免,俗稱保研,全稱“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是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選拔拔尖創新人才、提高研究生招生質量的重要舉措。
金秋本是屬于推免生的“收獲季”,卻彌漫著焦灼的氣息:一邊是手握多個offer(錄取通知)卻遲遲不決的學生,一邊是臨時變卦、收回承諾的導師。這場充滿變數的保研“互鴿”(互相放鴿子),究竟傷害了誰?
“雙向辜負”,師生都慌神
在9月底推免服務系統開放之前,各招生單位會根據自身情況,開設夏令營、組織預推免來“掐尖兒”。夏令營通常在5至7月舉辦,其間表現突出的“優秀營員”后續有機會優先錄取;預推免則多集中于8月至9月中旬,通過者大多會收到院校承諾的“待錄取意向”。
9月底迎來offer效力最高、約束力最強的環節——“九推”(9月正式推免),推免服務系統正式開放。以今年為例,推免生可于9月22日9:00起在系統中填報3個平行志愿(不區分先后順序),招生單位將通過系統反饋是否同意考生參加復試。推免生確認接受復試通知后,應按招生單位要求辦理相關手續,并參加后者組織的推免生復試。通過復試的考生,可于9月25日14:00起登錄系統,在招生單位規定的時間內接受對方發送的待錄取通知。一經確認,不可隨意更改結果。推免生應于9月22日至10月20日登錄推免服務系統完成推免報名、復試及錄取流程。
“老師實在抱歉,我最終選了本省的985院校”“家里希望我去東南沿海城市,只能辜負您的認可了”……天津某高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一名碩士生導師今年首次獲得招收推免生的資格。今年夏令營期間,她鎖定的優質生源均表示“肯定會來”,但推免系統開放后紛紛發來致歉信息,讓她措手不及。
這樣的失約并不鮮見。北方某高校的一名在讀研究生回憶,2023年她參加該高校某學院舉辦的夏令營,與她一樣接收到“鐵offer”的有30多人,最終履約的僅10人左右。此后,出于人力、物力成本的考慮,該學院表示不再舉辦夏令營和預推免,只等“九推”時再面試。
在東部地區某高校,一名工科本科生的遭遇呈現出“互鴿”的另一面:6月底參加夏令營得到了心儀學校導師的口頭許諾,他滿心歡喜。本著“把機會留給更需要的人”的原則,他主動婉拒了手中其他的夏令營機會。可臨近推免系統開放,對方突然告知無法錄取。毫無準備的他只能緊急聯系本校導師,最終留在本校。
“我身邊把offer‘囤’到最后時刻才做決定的人,往往去向最好。”這名本科生表示,先“囤offer”再做選擇,已成為推免生心照不宣的規則。“守諾者被動承壓,‘囤’得越多的反而越得利。”

“鴿”聲四起,誰為多輸買單?
推免制度的設立初心本是為人才選拔架橋鋪路,期待通過院校和學生的雙向選擇,實現人才與學術研究方向的精準匹配。然而,這場看似你情我愿的選擇,暗藏著各方內耗。
“沒辦法,真怕到最后沒啥學校可去。”提及“囤offer”,華中地區某高校剛結束保研的一名本科生表示,她從6月份開始“囤”,“囤”了幾個,9月底才確定最終去向。“誰知道后面會不會有更好的機會?萬一拒了前面的,后面的又沒上,不就‘涼’了?”
這位同學的無奈,也是不少推免生共同面對的難題。某位高校輔導員每天都要解答學生類似疑問。“不怪學生廣撒網,導師總有學生可挑,可學生若有不慎,真有可能沒好學上。”某位高校輔導員說,“囤offer”本質上是學生規避風險的應激反應,還有對未來學術道路的迷茫,“可能自己想做什么研究都還沒有想好,只能先占著名額再慢慢對比”。
“臨時拒”的導師也有自己的考量。有教授坦言,在當前的學術評價體系下,導師難免更看重學生對科研項目的實際助力,“說實話,現在評職稱、拿項目都要看成果。現實擺在這,如果有更優秀的學生遞補,確實會動心”。
當然,這背后也有諸多因素使然。北方某高校研究生院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推免期間,導師往往還不明確自己的招生名額,相關溝通多基于往年情況,而后續安排確實可能發生變化,容易導致前期承諾無法兌現。
更讓師生雙方糾結的,是推免系統規定的時間與實際情況脫節。多數高校在預推免階段就完成了考核、選好了苗子,等到9月推免系統開放時,不過是走形式。在現實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夏令營、預推免考核則完全繞過了系統,全靠招生單位自主組織,擬錄取意向也多以口頭承諾或郵件通知為準,師生的博弈在無系統約束的灰色地帶進行。
建立規范,讓保研回歸誠信
守護規則和秩序,保研才能成為托舉夢想的一陣好風。這場關于未來的約定,得靠多方協力。
對學生來說,提前制定目標、做好準備,既能節省精力,也有利于自身成長。通過保研進入華中師范大學求學的研究生黎昊陽,大三就確定自己對知識產權法方向感興趣。為此,他提前做好學術規劃、明確心儀院校,在推免期間有目的地進行信息檢索、投遞,最終得到滿意的結果。
“不囤offer不失約”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保護。黎昊陽認為,對推免生而言,必須正視選擇的代價,切勿因貪心讓自身陷入困境,同時要學會換位思考、說清意向,“這樣既不耽誤人家補招,自己也不用糾結”。
總有學生可挑的導師也需堅守契約精神,以自身的學術品格、科研韌性為學生上好研究生生涯的“第一課”。院校作為推免工作的實際執行者,則需從操作層面堵住漏洞,對失約行為進行追蹤,以遏制“雙向辜負”。
此外,夏令營、預推免等前置環節本身也存在爭議。夏令營和預推免一定程度上能增進師生了解、促進學術交流,避免各高校9月底“打亂仗”。但也有受訪者認為,部分高校提前搶跑、拉長戰線,甚至出現依靠夏令營鎖定生源后便不再組織后續考核的行為,并不可取。
如何既增進師生了解,又避免“搶人內卷”和“雙向辜負”,需要充分發揮智慧。業內專家建議,加大信息透明度,確保學生充分了解各項政策與要求,形成有效的雙向反饋機制,推動推免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發展。
編輯:宋榮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