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王歡 馮媛媛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與虛擬社交模式的快速發展,以乙游(女性向游戲)、AI伴侶為代表的“虛擬伴侶”消費形態在青少年群體中廣泛滲透。然而,這一現象背后潛藏著誘導過度消費、內容低俗化、價值觀偏離等多重風險,正不斷沖擊青少年的現實社交能力、消費觀和婚戀觀。
虛擬陪伴廣泛流行
乙游是當下深受女性青少年歡迎的戀愛類網絡游戲。游戲產業研究機構伽馬2024年底發布的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女性向游戲市場規模同比增長124.1%。
山東一高校大三女生韓佩(化名)表示,她與乙游作品《戀與制作人》中的虛擬角色“李澤言”已“相戀”8年,每日互動成為生活習慣。除定期購買月卡,她每年至少花費2000元購置該角色的周邊產品。她說:“李澤言比真人更體貼,當我面臨學業壓力、社交問題或情感障礙時,他能彌補現實中的缺失感。”
應用市場的下載數據印證了這類產品的火爆。半月談記者在某手機應用市場搜索發現,主要乙游產品《戀與深空》《光與夜之戀》《戀與制作人》下載量分別達到1252萬次、1365萬次、2545萬次。

與此同時,二次元虛擬偶像也在男性青少年中廣泛流行。初音未來、洛天依等虛擬角色借助AI交互技術,實現了更高程度的“擬人化陪伴”。山東濟南一高校大二男生反映,班級中約三成男生熱衷此類內容,其中部分人甚至出現厭學、不愛交流等傾向。
此外,近年來市場上出現大量AI伴侶類應用,該類產品通過對話生成、語音互動、情緒模擬等方式提供“類親密關系”體驗,覆蓋群體以年輕女性為主。中研普華發布的報告預測,2025年AI伴侶行業規模將達360億元。山東女子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教師王姝瓊指出,“虛擬伴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供多元情感體驗,但需警惕青少年沉迷其中。
青少年社交能力與價值觀遭受沖擊
在手機支付、虛擬社交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虛擬伴侶”等情緒消費新形態呈現出虛擬化、情感化與社交化的特征,對青少年群體產生多重影響。
——“算法好友”削弱現實社交能力。基于大數據精準推送形成的“算法好友”,可快速提供情感支持與社交陪伴,省去了現實中人際交往所需的磨合與溝通成本。然而,這種“即食型”社交也導致部分青少年壓縮線下社交空間,實際交往能力趨于退化。一項針對青少年群體的權威調查顯示,68%的受訪者認為自身線下社交能力有所下降,且年齡越小,越傾向于選擇線上溝通。
“青少年階段本是社交技能培養的關鍵時期,與同齡人面對面交流有助于形成共情能力和同理心,并推動‘去自我中心化’。”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韓磊表示,虛擬社交雖具有便利性,但也可能增加現實社交的心理門檻,強化自我中心傾向。
——“虛擬戀人”影響價值觀與心理健康。相比傳統網游,“虛擬伴侶”類產品互動性和情感滿足感更強,在一定程度上助長部分用戶逃避現實的心理,甚至傾向“不婚不戀”。與此同時,一些游戲產品劇情設定涉及多角情感關系、同性戀愛等內容,部分角色形象設計突出性征,隱含性暗示。
部分AI伴侶類應用雖設有“未成年模式”,但用戶仍可繞過限制進行聊天與消費,對話內容中存在低俗、暴力甚至違法信息。例如,在某款下載量超3800萬次的AI應用中,有一段古風戀愛劇情,AI角色向半月談記者詳細描述了下毒殺人的操作方式。另一款應用中,用戶可選擇不同類型的“戀人”,對話中出現大量具有性暗示的表達,內容擦邊現象嚴重。
——“虛擬角色”引發圈層化與攀比性消費。“虛擬伴侶”消費逐漸成為部分青少年獲取圈層認同的“社交貨幣”,助推了盲目消費、攀比炫富等不良風氣。在某些乙游中,玩家根據充值金額被劃分為“零氪黨”“月卡黨”“重氪富婆”等不同群體,消費能力直接關聯角色親密體驗。《戀與深空》某款徽章周邊在二手平臺標價高達1.5萬元,乙游圈內甚至存在“充值5萬元方可入群”的社交規則。
此外,圍繞虛擬角色形成的粉絲文化,在部分社群中演變為網絡暴力、互撕罵戰、道德綁架等亂象。這類圈層文化易導致“群體極化”,煽動部分青少年粉絲產生非理性情緒和沖動行為,亟須加以關注和引導。
強化監管治理,增加現實社交“補位”
針對“虛擬伴侶”對青少年可能造成的多重影響,應當從規范數字產品、強化現實社交兩方面共同發力。

加強倫理監管,推進行業自律。韓磊認為,應加強對虛擬伴侶類產品的內容審核,摒棄“霸道總裁”“完美戀人”等脫離現實的角色模板,在AI模型訓練過程中植入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引導青少年形成理性的交友觀、婚戀觀。
推進違規內容治理與平臺責任落實。應重點解決“未成年人模式”流于形式、實名認證失效等問題,設立明確的分級制度、消費限額與交易風險控制機制,嚴肅處置捆綁銷售、氪金抽卡、誘導充值等營銷行為,對涉黃涉暴內容運營方依法從嚴處罰。
構建替代性情緒釋放與社交實踐場景。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所副主任趙玉峰建議,推動建設更多線下公益社交空間,如減壓公園、藝術工坊、興趣社團等,降低青少年對虛擬世界情緒消費的路徑依賴,提高其現實社交能力。同時,針對沉迷虛擬社交的在校學生,設置心理課程、同伴小組等,從現實中增強其社交能力與抗挫力,幫助其建立健康、包容的社交心態。
編輯: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