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張漫子
古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而今,“深山孤島處,通信靠衛星”。天空正成為下一片不可限量的創新場域。
今年8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優化業務準入促進衛星通信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支持開展終端設備直連衛星業務”,并設定“發展衛星通信用戶超1000萬”的目標。
衛星直連終端,即無需中間地面站中轉,能夠直接與衛星進行通信的終端設備(如手機、車載系統、IoT設備),正在成為打通“空天地海”全域覆蓋“最后一公里”的關鍵。
從“大哥大”到“萬物互聯”,移動通信用40年把地球70%的人口拉進一張網,卻仍有80%的陸地、95%的海洋被劃為“信號盲區”。今天,隨著低軌星座密集上天、消費級終端落地,衛星通信為地球編織了一張嶄新的神經網絡,布網于戈壁、深海、高空——它要做到的,可不只是“海上天上刷刷短視頻”那么簡單。

告別“信號盲區”
曾幾何時,離開城市意味著可能失去聯系。山區徒步、海上作業、偏遠地區旅行,“無服務”的通訊工具信號格幾乎讓人束手無策。
而今,不同的選項可以是這樣的——打開手機“設置”菜單,選擇“衛星網絡”功能,手指輕輕一撥即啟用天通衛星通信。10秒后,手機屏幕顯示“衛星連接成功”,可選擇撥打電話或發送短信。

我國成功發射通信技術試驗衛星十七號 許立豪 攝
是的,如今,支持衛星直連的手機已經能夠直連“天通一號”或北斗衛星系統,可在無地面網絡區域發送文字、位置等關鍵信息。在內蒙古草原無人區的實測顯示,衛星通信手機可以保持每小時3至5條信息的穩定傳輸能力。過去穿越羅布泊,必須租用衛星跟隊,一天租金500元,現在帶部手機就能報平安。
一系列實例證明,衛星通信的使用門檻已大幅降低。一位剛完成羌塘無人區穿越的戶外愛好者在社交媒體分享了他的體驗:“只需要將普通智能手機對準衛星方向,短短十幾秒就能建立連接。這種‘傻瓜式’操作,使用者不必精通高科技。”
目前,中國首個自主研制的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天通一號”已組網4年,由中國電信運營。終端方面,在2022年華為發布全球首款支持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智能手機后,榮耀、小米等多家手機廠商跟進,已推出數十款具備直連衛星功能的智能手機。
打破“看不見的墻”
衛星通信,將改變什么?它不只是多了一格信號,更是為人類增加了一種“無論身處何地,都與世界平等連接”的安全感。更重要的是,這份安全感正從技術藍圖走向大眾生活,筑成數字中國、智慧地球可靠的“天基底座”。
從供給側來看,衛星產業起飛,曙光已然可見。一方面,衛星制造的小型化、模塊化、組件化顯著降低成本,縮短研制周期;另一方面,基于毫米波、太赫茲、激光通信等的星際鏈路技術也逐步成熟。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國衛通運營管理18顆商用通信廣播衛星,成功發射中星10R、中星9C衛星,建成中國首張完整覆蓋國土全境及“一帶一路”重點區域的高軌Ka高通量衛星互聯網,“海星通”全球網絡服務覆蓋全球超過95%的海上航線。
從需求側來看,還有另外一組數據:2025年初全球移動通信用戶數約57億戶,而衛星通信用戶數還徘徊在1000萬量級,其中星鏈用戶約700萬戶、銥星約180萬、海事衛星約16萬,天通衛星約250萬。從資費來看,手機直連通話價格普遍高達10元/分鐘左右。在各類應急事件中,仍有大量通信需求需要滿足。
終端貴、資費高、用戶少,今天的衛星通信還沒走出“大哥大困境”。手機直連服務的日使用人數僅占終端累計銷量的0.1%,“用戶少→終端貴→衛星少→體驗差→用戶更少”的循環還沒有打破。
榮耀終端衛星通信產品專家鐘睿分析,使用率低歸根結底在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國內蜂窩網絡覆蓋優良,而衛星通信所需衛星數量相對不足;二是高軌衛星容量帶寬小,用戶場景單一;三是使用步驟略微繁瑣,通話音質和圖像效果欠佳。接下來怎么辦?
一場“技術長征”
手機衛星直連的普及,仍需跨越重重技術高山與產業深壑。終端設備的功耗問題是首要難關。智能手機要實現衛星通信功能,需要在有限的電池容量和散熱條件下,完成與數百公里外衛星的數據傳輸。
信號傳輸的穩定性是另一個關鍵挑戰。低軌衛星相對于地面的移動速度高達每秒7公里,帶來的多普勒效應會導致信號頻率偏移。同時,建筑物遮擋、天氣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通信質量。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創新的信號處理算法和智能的抗干擾技術。
網絡架構的設計同樣考驗著工程師的智慧。要實現全球無縫覆蓋,需要成千上萬顆衛星協同工作,組成龐大的太空網絡。如何管理這些高速移動的衛星,確保用戶在不同衛星間切換時通信不中斷,是擺在科研人員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除了技術難題,衛星通信的規模化發展還需要突破產業生態的堵點。鐘睿說,標準體系的缺失是目前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各衛星系統、各廠商采用的是不同的技術標準,用戶換個運營商就得換手機,導致終端設備難以實現通用。此外,互聯互通不足也嚴重制約產業發展。
頻率和軌道資源的分配又是另一個關鍵問題。優質的軌道位置和頻率資源有限,全球各國都在加緊布局。如何在國際規則框架內爭取更多資源,同時在國內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
一句話,降低成本、實現規模化效應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衛星制造和發射成本仍然偏高,一個低軌衛星星座的建設和維護需要數百億元的投資。只有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化應用,才能降低單用戶成本,形成良性循環。
通往“衛星+生活”,雖則道路漫長,但希望已浮現在地平線上。這場深刻的連接革命,將由技術突破、生態協同共同支撐,最終將衛星通信從應急保障的“生命線”,化作無聲的連接力,融入數字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編輯:范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