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柳昌林?周凱 ?
各類統計數據體現了不同領域和地方的發展態勢,是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據。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與統計數據直接造假不同,近年來一些地方和部門出現新型、隱形統計數據造假現象:以會議等形式“調度”數據,相互之間“跑數要數”,用補貼等名義“購買”數據……這些造假方式相對隱蔽不易被發現,其背后是少數領導干部急功近利、虛假浮夸的政績觀作祟,影響政府公信力,亟須糾正。
統計數據造假花樣翻新
為確保統計數據真實可靠,近年來我國實施了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相關部門積極推進統計改革創新,開展常規統計督察,強化統計數據質量全過程管理,統計數據質量明顯提高。但由于統計數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區域發展成績,一些地方統計數據造假現象仍有發生,且造假花樣翻新。

——“調度”數據。半月談記者在基層采訪發現,有的地方和部門以調度為名,通過專題會議、坐班督導等形式干預數據統計,層層分解報送虛假數據,有的還冒名編造數據。如有的縣區多個部門召開專題會議提出數據“調度”要求,將任務分解到鄉鎮(街道)、園區管委會等,后者又將任務分解到企業或項目單位,若還完不成就干脆冒用企業或項目單位之名報送虛假數據。有企業反映,長期被相關部門要求報送虛假數據。某地選取50家企業檢查發現,有40多家提供的統計數據不真實。某工業區為“彰顯”產業發展成效,竟將“僵尸企業”納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目錄,虛報產值。
——“購買”數據。基層干部介紹,一些地方的園區受區位、配套等因素影響還處于產業培育期,為體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便加大補貼力度吸引企業入駐,短期內就聚集了一批企業。園區看似招商成效突出,產值等數據好看,但補貼一停,相關企業便“另謀高就”。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還有的地方進出口等數據出現下滑,為保持數據穩定,便用財政資金在異地“購買”數據。“這種買數據的做法是賠本賺吆喝,不如把這些資金真正用在培育產業上。”當地一位干部說。
——“跑數要數”。有些數據統計程序嚴格,不容易造假。為了讓數據好看,有的地方就趁著上報前的最后“窗口期”向相關部門“跑數要數”。某地督察發現,有縣(區)以拜訪、宴請等方式協調相關部門給數據注水,還有上級部門干部利用數據統計管理漏洞“以數謀私”,違規為地方調整相關統計數據。
政績觀跑偏
受訪專家和干部表示,盡管中央三令五申要求統計數據真實可靠,但仍出現隱形和新型統計造假現象,主因是少數領導干部政績觀跑偏。
半月談記者采訪了解到,一些地方提出的發展目標好高騖遠、脫離實際、層層加碼,若完不成,就只能在數據統計上動腦筋,以數據造假謀取虛假政績。
如山東威海原市委書記孫述濤為撈取政績,在任期間多次提高年度經濟發展指標,并通過點名批評、加強考核等方式向下傳導壓力。面對虛高的數據目標,基層干部和企業不得不將大量精力用于編造數據,導致當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數據嚴重虛報,影響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還有基層干部反映,一些地方雖然沒有制定不合理的數據指標,但熱衷于搞各種評比亮曬,簡單以數據、名次來評判工作好壞,這種不合理的考評機制也催生了數據造假。
“通過評比的形式激發干部積極性沒錯,但很多工作是無法具體量化的。當全靠數據作為衡量標準時,即便不是為了政績,一些部門和領導干部看到別人的數據好看,也會為了面子不得不去造假。”某縣一位干部說。
統計數據造假禁而不止,也與一些領導干部未能深刻認識統計造假的危害性和重要性有關。有地方督察發現,有的領導干部視統計造假為“小事”“小節”,認為做實數據會讓老實人吃虧,對長期積累的問題不愿改、虛假改。
正因為政績觀偏差和認識不到位,少數地方對統計違紀違法問題追責問責“寬松軟”。半月談記者了解到,有的縣(區)造假責任人被提拔重用,還有的造假責任人被評為考核優秀。
紀律和技術雙管齊下
搞“數字政績”“虛假政績”見效快,在扭曲的政績觀驅使下,一旦發現統計造假不易被發現,少數領導干部就容易大做數字統計的文章。這不僅違背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和求真務實工作作風,更會誤導決策,損害黨和政府公信力。
過分依賴數據考核讓基層干部左右為難。部分受訪干部表示,數據不好看就說明工作沒干好,會挨批評。但如果為了數據亮眼去注水造假,督察檢查發現后,又會被問責。
2023年12月,修訂后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將“統計造假”納入違反黨的工作紀律有關條款,強化了防治統計造假的制度剛性和紀律約束。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和受訪干部表示,統計工作不僅事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也事關黨的作風建設,要從紀律、技術層面雙管齊下根治新型統計造假。
一方面,加強黨員干部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宣傳教育,科學設置反映高質量發展的統計指標,完善領導干部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等機制。除統計數據外,還可從群眾滿意度、稅務等更多維度綜合評價地方發展成效,防止簡單的“數字出官、官出數字”。
另一方面,持續開展統計造假專項治理行動,針對隱形和新型統計造假現象,加大數據核查和統計督察,嚴肅追究統計違紀違法責任人責任,加大典型案件通報曝光力度。同時,在統計調查工作中更多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推動跨區域、跨領域數據共享,通過數字政務建設減少對統計數據的人為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