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張曉龍
“中國溫泉之鄉”新疆溫泉縣地熱資源豐富,分布著許多自涌量大的溫泉。從戶外簡陋的“野湯子”,到粗放經營的“溫泉澡堂”,再到發展定位高端的溫泉度假酒店以及免費向群眾開放的“惠民溫泉”,溫泉縣的溫泉數十年間三度換代,折射出這座西部小城以“溫泉經濟”為代表的文旅產業之變。
“野湯子”
溫泉縣行政上隸屬于新疆西北部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當地人使用溫泉的歷史已難以考證,但說起“天泉”“仙泉”“圣泉”3處溫泉,幾乎家喻戶曉。在熱乎的溫泉水里泡過、玩過,幾乎是各民族群眾的共同記憶。
一名土生土長的溫泉縣居民告訴半月談記者,“天、仙、圣”3處溫泉都在野外。很久之前,人們就在泉眼附近挖出池子,再用石頭在池子四周砌筑簡易圍墻,這便成了縣里第一代溫泉,俗稱“野湯子”。由于常年在寒冷的山區轉場放牧,很多牧民患有風濕、關節炎,他們認為滾燙的溫泉能緩解病痛,有治療功能。
半月談記者曾有幸在天山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澗附近,體驗過比較原始的溫泉。人們使用這種原始溫泉時,通常要事先清洗干凈身體,進入溫泉后便不能使用洗發露、沐浴液等化學制品。不同于現代化的溫泉泡池,這些原始溫泉沒有水處理系統,人們使用后的溫泉水將重新回到自然界。
“溫泉澡堂”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初,溫泉水的經濟價值才得到重視。溫泉縣的旅游發展,帶動“溫泉澡堂”盛行。
這種澡堂子都建在泉眼附近,用不長的管子將溫泉水引到各個池子。最初就是簡易的板房,木頭頂,水泥砌筑的池子,收費從一開始的2元到3元,慢慢漲到30多元。到2000年初,縣里開始有第一家鋪瓷磚、設單間的高級溫泉澡堂,人們甚至開始蓋樓房,嘗試把溫泉和住宿結合,算得上第二代溫泉。

游客在溫泉國家濕地公園雪蓮花美容湯體驗溫泉 陳朔 攝
但在當時,溫泉縣乃至它所在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旅游業規模仍然很有限,溫泉經濟還談不上輻射帶動作用。
“惠民溫泉”
更大的變化發生在最近十年,新疆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各領域基礎設施加快完善,這為溫泉旅游業插上了騰飛翅膀。
2016年前后,有專家在溫泉縣勘測后發現,僅縣城旁的“圣泉”,一天的自涌量就達到1.14萬立方米。在政府建起溫泉管網后,縣城的酒店不僅把溫泉水通到了一樓的公共泡池,還通到了樓上客房的浴缸里。為了讓住客飽覽優美的濕地、草原和更遠處的山景,一些溫泉酒店還設計了巨大的落地窗。
在縣城景觀最美的濕地廣場,溫泉縣正式開放了第一座“惠民溫泉”——蓮池溫泉。當和煦的日光灑滿廣場時,這里總會聚集大量享受溫泉的人們:穿著軍綠色羊皮大衣的老人、舉著絲巾拍照的游客、追逐打鬧著為野鴨投食的兒童……
半月談記者見到溫泉縣居民庫麗木汗·巴特爾時,她正帶著年幼的女兒一起坐在池邊,一邊瞇著眼睛沐浴著日光,一邊用熱乎乎的溫泉水泡腳?!斑@里風光最好,真是在雪山腳下泡溫泉,之前看別人發朋友圈,我還納悶這是不是真的?!睅禧惸竞垢吲d地說。
“溫泉經濟”的蝶變,還帶動一眾產業興起:民宿業、康養業加快布局,自駕游、冰雪游熱度不減,甚至連縣城冬季供暖也用上了滾燙的溫泉水。
編輯:鄭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