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陳浚武
項目落地慢、審批繁是不少企業頭疼的問題。地處贛粵交界、“藏身”南嶺山脈的江西省贛州市全南縣,從2024年起聚焦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探索“高效開工一件事”改革。一個個項目加速落地的背后,是全南刀刃向內集成改革的生動實踐。
不用“多頭跑”,直接“一表通辦”
“以前辦開工手續,要跑11個部門、填16張表。”禾眾(全南)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曾雪軍說,今年該公司通過《全南縣工程建設項目“高效開工一件事”審批申請表》,“點單式”勾選8個所需事項,僅1個工作日就拿到開工許可證。
改變始于對企業痛點的精準破解。全南縣行政審批局局長舒亮亮介紹,此前,企業項目開工有23項審批事項,需提交73項材料,部分材料要在不同部門間反復提交。“我們從流程重構入手,把分散在各部門的審批權‘擰成一股繩’。”
全南縣的解法分三步走:一是加強部門聯動,將11個部門的23項事項納入“跨部門大并聯”體系,企業一次申請即可觸發多部門同步審批;二是推行“一表申請”,將16張申請表整合為1張綜合表,同時制定“一對一”材料清單,明確22項必備材料、8項容缺材料,企業提交主審材料并承諾后即可先行辦理;三是針對社會投資建廠房類項目“量身定制”精簡流程,將審批材料壓減至30項、時限壓縮至8個工作日。
“現在當天就辦好開工手續,從準備材料到辦結僅半個月。”全南敏創新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江世忠說。
數據“跑”代替人來“跑”
在全南縣行政服務中心,一張印有二維碼的工程建設項目開工許可證,正在改變企業“多證在手、反復亮證”的現狀。掃描二維碼,用地規劃、工程規劃、施工許可等電子證照一目了然,執法人員現場核查時無需再逐一查驗紙質證件。
“以前審批數據‘沉睡’在各部門系統里,企業要反復提交證明,我們也得手動核驗。”全南縣自然資源局行政審批股負責人羅豐偉說,現在審批部門核發材料、數據共享可核驗事項、電子證照均免于提交實體材料,企業辦事效率大幅提升。

全南縣行政服務中心大廳
為讓數據“跑起來”,全南縣建立后臺信息共享與認領機制,各部門實時接收企業提交的表單和材料,主動認領任務、限時辦結。“以前辦施工許可,要先到自然資源局辦‘規劃兩證’,再到住建局辦質量安全監督手續,現在一個窗口就能搞定。”全南縣住建局副局長廖旭偉說。
目前,全南縣已實現開工階段23個事項的審批數據互通,企業申報從“線下跑”變為“線上辦”。
不再“被動審批”,直接“主動上門”
“還沒等我們申請,審批局的工作人員就主動上門了。”江世忠回憶,全南敏創新材料有限公司2月5日完成土地摘牌后,縣里“暖南”幫辦代辦隊伍就主動對接,制定了專屬服務清單,明確每個審批節點的辦理時限和所需材料。
全南縣行政審批局投資項目審批股股長劉光輝介紹,“暖南”幫辦代辦隊伍共有20名成員,均為行政審批、自然資源、住建等部門的分管領導和業務骨干,業務范圍覆蓋項目從簽約到開工的全流程。企業明確投資意向后,幫辦隊伍提前介入梳理審批關鍵節點,量身定制服務方案。
今年1至9月,全南縣共引進項目38個,總投資約123億元。如今,全南縣的改革仍在深化。針對政府投資項目審批流程較長的問題,當地正探索將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等環節整合,推動“多評合一”。“改革沒有終點,只要企業還有痛點,我們就有優化空間。”全南縣委副書記、縣委改革辦主任馮健全說。
編輯:原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