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新型研究型大學,一般是指以創新治理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和科研組織形式等為突破口,聚焦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關鍵領域科研攻關,提升學生突破解決問題能力的新辦大學。
截至目前,我國已設立南方科技大學、深圳理工大學、上??萍即髮W、西湖大學等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學。其中,大灣區大學、福耀科技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等今年首次招生即引發各方關注。作為高等教育改革“試驗田”,部分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探索,對我國高校成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具有借鑒意義。
讓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高起點、小而精、國際化、研究型,是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共同特性。
本科生階段,保障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自主選擇權。
如西湖大學,每一名本科生都配備了“學術導師”,由博士生導師擔任,并鼓勵師生“雙向選擇”?!氨究齐A段可進入導師的實驗室,不論考核方式還是教學模式,都非常適合我這樣的‘非六邊形戰士’(某方面有特長卻并非全能的人才)?!痹撔?024級大一新生陳科帆說。
“新型研究型大學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專業課不是教硬知識,而是給大家一個視角觀察學科的過去和未來,思考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蹦戏娇萍即髮W深港微電子學院學生蔡元遲說。
研究生階段,注重校內外、海內外頂尖力量聯合培養拔尖人才。
如上??萍即髮W,截至目前已與牛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約10所世界一流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半數以上本科生擁有海外研學經歷;西湖大學至今已成功延攬約250位全球優秀科學家擔任博士生導師,國家級人才項目占比70%以上。這些導師的年齡與科研狀態大都處于“活躍期”,得以將全球最新的學術資源“鏈接”給學生。
此外,新型研究型大學在人才培養中普遍注重產教、科教融合。如深圳理工大學首批建設了生命健康學院、合成生物學院等七大學科交叉專業學院;位于山東青島的康復大學目前已建成康復國際全球合作研究中心、康復國際全球孤獨癥研究中心、運動康復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和平臺。
為高校辦學模式改革探路
在高校體制機制改革、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新型研究型大學被寄予厚望。從這些年各個學校的實踐來看,創新高等教育辦學模式,首要的是以堅持特色與質量為導向。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說:“不求面面俱到、不做盲目擴張,在學科發展方向設計上格外用心,在特定學科領域做精做強?!鄙虾?萍即髮W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印杰說:“堅持小規模,一定會犧牲綜合排名,但集中力量才能做出特色?!?/p>
與此同時,新型研究型大學通過體制機制設計,激發教授團隊的主觀能動性,支持年輕科學家領銜獨立開展研究。南方科技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等,都采用國際名校通用的“準聘-長聘”制度和課題組負責人(PI)制度。對助理教授及以上教師在科研經費、實驗空間、人員配備上提供有力支持,保障教師對科研項目的主導權。
半月談記者采訪發現,已批復或籌建中的新型研究型大學,有以政府為辦學主體的,也有以社會力量為辦學主體的,在實際辦學過程中,教育行政部門、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努力形成良性協同機制。

南方科技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牽頭開展科考試驗 張建松 攝
“各類頭銜、帽子和我們教授的收入并不掛鉤。學校不會給院系下指標,院長也不會要求青年科研人員一年必須發多少文章?!笔┮还f,學校堅持對青年科研人員進行小同行評價,有兩名青年科研人員盡管5年內一篇論文沒發,但后來一人發現了細菌是乳腺癌轉移的幫兇,另一個人研發出全球首個光陰極量子材料,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不少新型研究型大學培養的人才受到就業市場認可?!拔覀冎Υ蛟焱卣怪R和技術教育的人才培養和高質量科技創新模式,努力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與推進工作?!蹦戏娇萍即髮W校長薛其坤說,學校目前共有110多家校企聯合實驗室參與教學科研,共獲批202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3個。
保障自主權,擴大影響力
受訪校長們認為,目前我國新型研究型大學仍處于起步階段,他們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試驗田”,更是“新生兒”,需要多方呵護包容,才能行穩致遠。
“這些年最大的成功,就是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擁有足夠靈活的辦學機制?!笔┮还f,不是在原來的體系內修修補補,而是真正地系統性重塑,探索符合中國國情、適合新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等教育發展之路。
“要讓新型研究型大學在試點的道路上茁壯成長,還需更多自主權?!备R萍即髮W校長王樹國說,希望國家從頂層設計上能繼續給予新型研究型大學更多空間,“大家一起研究,分享改革思路和辦學經驗,走出一條新路來”。
受訪專家認為,在當前國際國內局勢下,中國大學要自立自強,也要警惕“閉門造車”。作為新型研究型大學,更需要堅持跨學科、國內外聯合培養人才。“大量新的原始創新將出現在交叉學科領域,而我們在跨學科的制度設計上還有一些障礙。國際化聯合培養,現在非常難,但我們必須努力做下去。”印杰說。
還有受訪專家提到,希望能給新型研究型大學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和氛圍,允許“發現”和“試錯”,鼓勵本博人才貫通,打好原創科研突破的基底。
上海科技大學副教務長兼大科學中心主任劉志說,新型研究型大學一定要有長期規劃和制定科學指標的能力,解決科研“淺嘗輒止”的問題。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教學副系主任、理學院基礎科學攀峰班2024級班主任郭慶副教授說,寬松的成長環境和平臺資源,會轉化成自我驅動力和創新渴望,“大魚帶著小魚慢慢游,讓更多人有勇氣一輩子只搞一件事情”。(采寫記者:俞菀、廖君、鄭天虹、王瑩、吳曉穎、柯高陽、楊思琪、趙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