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白瑜
智能時代,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當傳統(tǒng)課堂的四壁被打破,教育正在深圳從“固化知識灌輸”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發(fā)生深層轉向。這座因改革而生、因創(chuàng)新而興的城市,在“每天一節(jié)體育課”后又率先推出“每周半天計劃”——在不減少學科課時的前提下,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連接真實世界,讓他們在生活中尋找課本上的答案。
理念躍遷:從課時調整到生態(tài)重構
“快看!這是桫欏,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在仙湖植物園,深圳市羅湖未來學校三年級的一名學生舉起平板對準一株羽狀葉片植物,AI識物系統(tǒng)瞬間彈出物種信息卡。

同學們在實踐課上學習物理知識
在熱帶雨林溫室與蕨類植物區(qū),同學們手持AI識物相機與任務清單開展“尋寶”行動,通過沉浸式觀察、互動式學習,將生物多樣性知識與數(shù)字化工具應用深度結合。這是“每周半天計劃”實踐育人的一大內容。
義務教育新課程方案要求,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開展綜合性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每周半天計劃”猶如一劑催化劑,讓跨學科有了自由生長的場域。
深圳市羅湖區(qū)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高延勇表示,羅湖區(qū)探索“1+3+N”的新質課堂,融合物理空間、數(shù)字空間、虛擬空間,通過集體授課、分組寫作、創(chuàng)作展示等多元形式,讓知識在真實與虛擬的交互中自然生長。
實踐拓展:真實場景中的跨學科生長
“每周半天計劃”倡導把世界當成教材,讓學生走出教室去閱讀、去實踐,變換的不止是教學場景,更是教育理念和教育生態(tài)。
李曉蕓左手拿著“雞胸肉37.5元、芹菜11.8元”的購物單據,右手在草稿紙上演算“滿58減5元,5張優(yōu)惠券最優(yōu)拆單方案”,最終在超市以448.7元完成450元采購任務。這名南山實驗教育集團麒麟第二中學8年級學生的購物車,成了“移動數(shù)學實驗室”,比課本上的打折公式更具體也更有趣。
超市之外,在西麗農業(yè)基地的魚塘邊上,一位同學手持的魚竿猛地彎成弧線。“這就是費力杠桿!”科學老師快步上前,就著繃緊的尼龍線畫起受力圖,講解動力臂和阻力臂等物理知識,孩子們“秒懂”。
“當知識帶著泥土氣息和生活溫度,學習就成了主動探索。”麒麟第二中學校長陳明煜說,同學們學習興趣高漲,真正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教育革新的三維度突破
這場從“半天”中發(fā)力的教育革命,正在重塑城市與學校的關系、知識與生活的邊界、今天與未來的連接,積極打造“校內校外一體、線上線下聯(lián)動、政企社校協(xié)同”的立德樹人新模式。
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潘希武認為,“每周半天計劃”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旨在破解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學生身心健康、學業(yè)負擔等問題,通過實踐育人培養(yǎng)學生好奇心與批判性思維等核心素養(yǎng)。
通過深圳校外教育平臺的數(shù)字化賦能,“每周半天計劃”課程已實現(xiàn)基地預約、課程開發(fā)、資源共享的一站式管理。平臺首批上線的校外教學基地,涵蓋高校實驗室、科技館等多元場景,形成“政府統(tǒng)籌+市場參與+學校自主”的協(xié)同機制。2024年試點以來,參與學校近300所,開發(fā)校外教育基地863個,參與學生超54萬人次。
深圳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鄭秀玉說:“‘每周半天計劃’不是課時的簡單拆分,而是秉持‘以萬物為教材、把世界作課堂’的教育理念,通過空間重構、資源重組、機制重塑,讓教育回歸知行合一的本質,讓學生在真實世界的復雜問題中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