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玲 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勞動教育指導專委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勞動教育分會副理事長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著眼于國家長遠發展、民族未來競爭力的戰略考量,黨中央、國務院制定《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教育部推出《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等落實文件,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這將勞動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其核心在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逐步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樹立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鮮明觀念,在親歷勞動中淬煉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點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其目標遠不止于學會某項技能,更在于讓學生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尊重普通勞動者,體會平凡勞動中的偉大;在承擔集體勞動任務中,學會負責、學會擔當;在克服勞動困難、完成勞動任務中,培養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品質;在解決勞動現場的實際問題中,發展手腦并用的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如何將國家政策要求轉化為生動有效的教育實踐,許多學校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實踐模式。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非是簡單的口號,而是可操作、可感知的勞動實踐。在小學低年級,老師會引導學生整理自己的書桌、擦拭座位周邊;到了中高年級,學生們已能獨立完成掃地、擦窗、整理圖書角等任務。有的學校甚至將勞動場景延伸到校園“一米陽光菜園”,讓學生以“校園小農夫”的身份參與農事管理,在播種與收獲中體會勞動的艱辛與喜悅。這些實踐證明,只要給予機會和引導,學生完全有能力承擔力所能及的勞動。
“人人都有勞動崗”,在崗位履職中培養主人翁精神。 許多學校推行“班級事務承包制”“校園責任區制度”,繪制勞動實踐崗位圖譜,制定勞動實踐公約,將教室保潔、校園綠化維護、圖書角管理、電器開關監督等任務,細化為一個個具體的“勞動崗”。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崗位,職責明確,定期輪換。這不僅僅是分配任務,更是構建了一個微型的“責任社會”。學生在自己的崗位上,體會到個人付出與集體環境改善的直接關聯,從而生發出對班集體、對校園的深厚感情和主人翁意識。當擦拭過的講臺一塵不染,當整理過的圖書角井然有序,當清掃過的走廊潔凈如新,那份由親身勞動帶來的成就感和歸屬感,是任何說教都無法替代的。這種做法,將勞動從“要我做”變成了“我要做”,內化為一種自覺行為。
建立“勞動清單”制度,讓勞動教育系統化、階梯化、可評價。學校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設計出涵蓋校內、家庭、社區的勞動清單。例如,低年級可能包括整理書包、清掃地面、擦拭桌椅、給植物澆水等;中年級可能涉及打掃教室、清洗鞋襪、參與簡單的社區志愿服務;高年級則可能要求掌握一項烹飪技能、參與校園美化、進行社會調查等。勞動清單不僅明確了“做什么”,還往往配套有評價反饋機制,這使得勞動教育有清晰的路線圖和精細化的管理,避免了隨意性和碎片化,確保每個學段的學生都能獲得適切的勞動鍛煉。
融合創新勞動課程與活動,不斷拓展勞動廣度與深度。許多學校將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科技活動、傳統文化、職業生涯規劃等深度融合。例如,結合科學課開展種植養殖活動,觀察生命成長;結合美術課進行廢舊物改造,踐行環保理念;結合信息科技課學習智能家居管理;開設木工、金工、烹飪、縫紉等傳統或現代工坊;組織學生走進農場、工廠、博物館,開展研學實踐……這些豐富多彩的形式,極大地拓展了勞動的內涵,讓學生體驗到勞動形態的多樣性,感受到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從而在更廣闊的層面上理解和尊重所有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勞動者。
當前,勞動教育正在全國蓬勃展開。但要真正推動勞動教育落地生根,還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齊心協力、共同推進。
學校應發揮好主導作用,敢于為學生創造真實、有時甚至是“不方便”的勞動機會。要保障勞動課程的時間、場地與資源,完善科學多元的勞動素養評價體系,讓勞動成果被看見、被認可。家庭是勞動教育的基礎陣地,家長應轉變觀念,認識到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不僅是能力的培養,更是責任感的建立和親情的互動,將勞動習慣融入日常生活,不能越俎代庖、包辦代替孩子的勞動。社會應提供廣泛支持,各類場館、企業、農場等可向學生開放作為實踐基地,媒體應宣傳愛崗敬業的勞動楷模和重視勞動教育的先進典型,共同營造“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的濃厚社會氛圍。
勞動,是青少年成長的必修課,更是時代精神的淬煉場。勞動教育必須讓學生有機會挽起袖子、俯下身子,親歷勞動的全過程,在“汗滴禾下土”中懂得珍惜,在“鐵杵磨成針”中學會堅持,在集體協作中體悟擔當,才能達到勞動教育的真正目的。